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储存环上开展的fp壳层丰质子核素质量测量

发布时间:2020-10-01 06:36
   质量是原子核基本属性之一,反映了核子之间各种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对于了解核结构与元素起源有着重要作用。对于β稳定线附近核素的质量,大部分在实验上已经被精确测量,而对于滴线附近核素,由于寿命短、产额低,实验上测量还存在一些困难。位于兰州的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对滴线附近核素质量进行有效测量的大型科学装置。本文详细介绍在HIRFL实验环上开展的质量测量实验,实验目标为fp壳层丰质子核素。实验中,利用~(58)Ni~(19+)初级束流轰击RIBLL2入口处15mm厚Be靶。通过弹核碎裂反应产生次级离子,之后经过RIBLL2筛选的次级束流被注入到实验环内做周期运动。通过飞行时间探测器来提取离子飞行时间信息,并由此得到目标核素质量。相比之前实验,本次实验在束流管道内设置了一个宽度为60mm的狭缝,目的就是为了减小离子动量分散。借助于狭缝的帮助,显著提高了质量结果精度。实验中使用的狭缝对离子磁刚度起到了筛选作用,对于飞行圈数很少的离子其磁刚度偏差也很小。因此在数据分析时放宽了储存环中离子寿命的限制,寿命阈值由186μs降低到100μs。最终各个核素的统计得到了大幅增加,对于一些核素其统计可以增加两倍之多。实验首次得到了~(52)Co、~(44)V和~(56)Cu三个核素质量,提高了其它多个核素的质量精度,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多项物理讨论。~(52)Co基态和激发态质量在本次实验中被首次精确测量。结合新实验结果与以往实验数据,我们重新构建了~(52)Ni衰变纲图。由衰变纲图,我们重新指认出~(52)Co的IAS态,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新IAS态可以很好地被IMME公式描述,从而验证本次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我们通过~(52)Ni衰变纲图研究了其中IAS态的衰变机制,指出其主要是通过γ射线的方式来退激的,而非之前认为的质子发射。利用实验结果,研究了在fp壳层中原子核库伦能张量与矢量成分随着质量数A的变化趋势。除此之外,把质量应用在基本相互作用中,试图通过精度的提高来验证弱相互作用中的矢量流守恒假设。最终,相应β衰变的比较半衰期精度被大大提高,而衰变分支比成为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571
【部分图文】:

核素质量,现状,精度,核素


评估 (Atomic Mass Evaluation,AME[11]) 中。对于已有实验数据的核素,AME 对质量数据进行加权评估后,给出每种核素的推荐质量和误差。对于质量未知核素,通过理论外推方法给出近似质量和误差。由图1.1可以看出,在稳定线附近核素质量精度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对于滴线附近核素,大部分质量精度很低甚至很多质量至今还未被实验测量。鉴于原子核质量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稳定核素都已被精确测量。稳定核素1第一章 引言

碎裂反应,裂变反应,稳定核素,滴线


图 1.4: 熔合蒸发反应、碎裂反应和裂变反应次级产物的分布 [22]。为了研究滴线附近的放射性核素,首先要做的就是产生这些核素。由于半十分短,无法在自然界中直接得到,一般利用稳定核素轰击靶核,通过核反

运动方式,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在产生后会经过分离、冷却和纯化过程,最后储存在彭宁井中。图 1.7: Penning trap 结构示意图以及离子在其中运动方式 [9]。如图1.7所示,目标离子被均匀电磁场限制在彭宁井中做周期性运动。均匀磁场对离子提供了径向约束力,静电四极场对离子提供轴向约束力。离子的运动模式是三种谐振运动的叠加 [33],包括:回旋频率、磁控频率和轴向频率。不同质10储存环上开展的 fp 壳层丰质子核素质量测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帅;刘亚英;崔轶彬;;全球最亮慧眼——北京光源[J];高中数理化;2017年07期

2 李铁辉;吴靖民;陈志兴;余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储存环调试运行期间辐射剂量监测与分析[J];中国物理C;2008年S1期

3 李为民,周安奇,李永军,李京一,刘功发,刁操正,于象坤,戴益明,裴元吉;储存环高频剔除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3期

4 刘松强;储存环的慢加速时控软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5年04期

5 李翔;王英杰;李新国;;储存环大厅的结构施工[J];建筑施工;1988年04期

6 储成伍;;球冠面铝合金天棚施工[J];建筑施工;1988年04期

7 裴元吉;沈晓峰;徐建铭;;电子储存环损失阻抗的实验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2期

8 陈志诚;刘建扬;徐建铭;;合肥800MeV电子储存环波荡器的设计和模型的研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6年03期

9 张玉方;裴香涛;尉伟;洪远志;王建平;范乐;王勇;;合肥光源储存环四六极磁铁组合支撑设计及样机振动测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姜伯承;赵振堂;刘桂民;;上海光源储存环束流托歇克寿命研究(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辉;吴靖民;陈志兴;余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储存环调试运行期间辐射剂量监测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相綦;郝浩;;合肥光源储存环64nmrad模式的初步调束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川;鲍循;王季刚;宣科;蒋思远;曹书礼;李为民;;合肥光源储存环温度监测系统[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董海义;彭晓华;齐铁柱;;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真空系统运行和改进[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占奎;徐瑚珊;张雪荧;;兰州储存环主环上小丸内靶的热力学模拟[A];2005年全国核反应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明;封自强;赵申杰;周祖圣;于海波;侯洪涛;张志刚;马广明;毛冬青;马震宇;刘建飞;;上海光源储存环高频功率源[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川;;合肥光源储存环温度监测系统[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铁辉;;BEPCⅡ储存环加速器调试期间辐射剂量监测[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黄贵荣;;HLS储存环注入过程高频低电平环路参数的设置[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琦;;BEPCII正电子环分布泵的优化设计[A];真空获得与测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靖;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还需什么[N];科技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向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性能将升百倍[N];科技日报;2005年

3 余建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第二阶段任务完成[N];人民日报;2006年

4 龚伟;上海光源储存环安装工程竣工[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赖仁琼;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接力[N];人民日报;2005年

6 ;我国最大科学实验装置开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7 记者 刘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N];北京日报;2008年

8 杨靖;对撞机到底干啥用?[N];科技日报;2004年

9 晁国荣 龚伟;宝冶参建国家级光源工程[N];建筑时报;2006年

10 龚伟;宝冶建设研发成功可“吃掉”震动的新型建材[N];中国冶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通;储存环光源实现超低束流发射度的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张鹏;储存环上开展的fp壳层丰质子核素质量测量[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夏洋洋;上海光源储存环束流负载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年

4 邢元明;储存环上~(112)Sn和~(78)Kr碎片的等好性质量测量[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张赫;合肥光源高亮度运行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王琳;合肥光源储存环粒子动力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刘刚文;基于逐圈束流位置测量系统的储存环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标定[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高巍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储存环线性及非线性动力学参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颜鑫亮;储存环上短寿命缺中子核素的精确质量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郝浩;超周期结构储存环的非线性动力学比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丹丹;康普顿散射激光电子储存环的设计和边缘场效应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孙玉聪;电子储存环束流损失测量系统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郑佳俊;HLS-Ⅱ储存环工作点测量系统的开发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徐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气体轫致辐射的计算与防护[D];安徽大学;2004年

5 耿合龙;储存环束流轨道联锁及数据后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李贺;兰州重离子储存环外靶实验终端时间投影室样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郑向华;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真空室结构设计与有限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浩;HLS升级改造储存环系统磁铁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王远远;HLS Ⅱ新注入系统分析与调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李昌亮;上海光源储存环垂直发射度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2831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31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