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高折射率介质微纳结构的光场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3:37
   光场调控一直是重要的基础光学研究领域之一,在光信息、激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研究内容涵盖对光场相位、振幅和偏振调控的新机理和新方法。纳米科学和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微纳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纳米尺度光场调控的研究。由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具有强的局域电磁场增强效应,利用金属微纳结构对光波的电共振响应所开展的光场调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受限于金属固有的欧姆损耗,基于金属结构的光场调控器件一般损耗大、调控效率低。近年来,高折射率介质微纳结构在光场调控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除了具有低损耗特性外,高折射率介质微纳结构对光波的磁响应特性为光场调控提供了一个额外的维度,从而提升了对光场调控的能力。本论文主要围绕高折射率介质微纳结构的光场调控开展研究工作:从单个介质颗粒的光场调控特性入手,然后拓展到颗粒阵列构成的超表面。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单个介质纳米立方体的散射特性,明确其内部的电偶极共振和磁偶极共振。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波长使得电偶极模式和磁偶极模式等振幅等相位来实现单向散射。通过改变颗粒的几何尺寸来使得电偶极峰和磁偶极峰重叠达到在共振位置处的单向散射。进一步地,通过将上述颗粒串成链可以实现宽谱的单向散射。2.基于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硅纳米二聚体在高斯光入射下的散射特性。该远场散射场是由颗粒内部感应的电磁偶极子的辐射场的干涉引起的,与二聚体相对高斯光束的位置有关。通过改变二聚体与入射场的相对位置可以实现对远场散射的调控进而实现单向散射。反过来,通过测量远场散射场的横向对比度,可以确定颗粒相对于入射场的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校准和纳米尺度的位移测量手段。3.基于琼斯矩阵研究了由不同尺寸以及不同旋向的硅颗粒组成的超表面的透射特性。给出两种方法分别基于极化率张量半解析方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数值方法用于获取超表面的琼斯矩阵。通过选取合适的颗粒以及相应的面内排布,实现了任意的波前分布。基于此设计了两类超表面分别用于生成径向/角向偏振光(偏振调控)和Airy光束(相位调控)。4.基于结构的对称特性,系统地将超表面进行了归类并关联其对应的琼斯矩阵以及其独有的本征矢。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层超表面,其本征矢为圆偏振光,用于实现旋光效应。不同于传统旋光材料通过增加传播方向的长度来增大出射偏振角的旋转,该双层超表面结构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横向尺寸实现出射偏振角的旋转,其角度偏转可以从-90°变化到90°。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型偏振转化器的设计思路。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特色:1.发展了一种基于极化率张量的半解析的方法用于分析纳米结构的散射特性以及该结构组成的超表面的透射反射特性。该方法适用于颗粒的结构尺寸远小于入射光波长。2.提出了一种基于介质纳米二聚体和高斯光束相互作用的纳米位移测量方法。通过测量横向散射场的对比度,就可以确定该纳米二聚体相对于入射场中心的位置。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十纳米左右,并且可以通过使用HG10模高斯光入射来增加。3.基于超表面的对称特性,对超表面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关联其独有的琼斯矩阵,提出并设计了介质双层超表面实现了巨大的旋光效应。不同于传统旋光材料通过增加传播方向的长度来增大出射偏振角的旋转,该超表面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横向尺寸实现出射偏振角的旋转,其角度偏转可以从-90°变化到90°。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43
【部分图文】:

实验测量,硅球,暗场,模式


直接支持磁偶极模式,并且该模式的共振位置可以直接通过调节硅球的半径来逡逑移动。该磁偶极模式是Mie式散射的一阶共振峰,是一种腔模并且大部分能量逡逑局域在球形内部。图1.1(4展示了该磁模式的来源并且同劈裂圆环做了相应的对逡逑比,如图1.1(c)所示。对于这两类共振结构来说,光致磁响应皆来源于结构内部逡逑很强的环形位移电流,同时也导致了结构内部很强的磁场增强。逡逑就在理论预测不久之后,实验上也在验证可见光波段的硅球支持的光致磁逡逑响应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图1.1(e)和1.1(/)显示了硅球颗粒的SEM图以逡逑及在暗场下的像。可以看到在暗场下,单个硅球的散射谱有两个明显的峰,分别逡逑对应电偶极峰和磁偶极峰,如图1.1G)所示。紧接着上述的工作,其他的一些实逡逑验工作在可见光波段或近红外波段也相继证明了硅材料结构内部支持光致磁响逡逑应逡逑1.1.2.利用磁响应调控远场散射逡逑对于单个颗粒而言,研究其对光场的调控,更多的关注颗粒对光场的散射。逡逑众所周知,由于电响应和磁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散射体系中引入磁场共振会逡逑给远场的散射提供一个额外的维度。例如

散射谱,介质球,金属球,壳结构


上述的讨论都是基于偶极共振模式的干涉,要求颗粒内部的偶极模式的强逡逑度远远大于高阶极子模式的强度。但是在某些波段偶极近似就不再适用,高阶模逡逑式的作用需要被考虑进去柯42,43]。图1.5^和图1.4问中相同结构在另一个波段逡逑的散射谱。在这个波段电偶极子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磁偶极子和电四极子占主逡逑要作用。电四极子共振的中心波长在887nm处,在共振处的相位分布变了一个逡逑符号,导致在共振前后的远场散射图样发生极大的变化,如图1.5(6)和1.5(c)所逡逑示_。逡逑在偶极点源激发的情况下,颗粒内部感应出的模式常常伴随着高阶极子模逡逑式的出现。因此处理点源激发情况下光致磁响应调控光场散射的问题时往往需逡逑要考虑高阶模式的贡献。图I.5(rf)展示了利用高折射率介质球调控偶极子辐逡逑射的示例。图1.5(e)展示了在仅考虑偶极辐射项和仅考虑四极辐射项下,在频率逡逑/邋=邋9.74Gif_z处rc邋—z面内的远场散射图样。图丨.5(/)更加详细的计算了邋20个逡逑极子叠加的情况以及实验结果。可以看到仅考虑偶极辐射的情况,远场散射的结逡逑果和实验结果不吻合,而在考虑了更高阶的极子的贡献后,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逡逑就保持了一致。逡逑6逡逑

示意图,核介质,散射谱,纳米线


宽谱的连续背景态和分立态之间的干涉导致的^ ̄^。类似于金属团簇结构,介逡逑质颗粒组成的团簇结构同样会出现法诺共振效应。同时涉及到电磁偶极模式的逡逑法诺共振会展示出只涉及单个电模式时所没有的特性[47]。图1.6展示了金属球心逡逑介质球壳一维阵列的散射示意图。同图1.4(d)中类似,该纳米颗粒被设计成在逡逑1096nm处同时支持电磁偶极模式的共振。众所周知,这种阵列支持法诺共振来逡逑源于单个颗粒的宽谱共振和整个阵列的窄带共振的干涉。如果单个颗粒只支持逡逑电偶极模式或者磁偶极模式,比如金属颗粒或者高折射率介质颗粒在某个波长逡逑处,产生的法诺共振是强烈的依赖于偏振的[47]。单个颗粒同时支持两个模式并逡逑且在共振处重叠的话,那么该法诺共振就与偏振无关。逡逑法诺共振也可被单独的磁响应激发【4S]。图1.6(c)展示了法诺共振来源于硅六逡逑聚体的宽谱背景态和单个硅球的窄的分立i之间的干涉。金属颗粒组成的结构逡逑7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胜;张f^;;电致旋光效应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03期

2 张为权,黄峰,胡树基;晶体中电光和旋光效应的精确计算(英文)[J];光子学报;2001年07期

3 熊尚;罗雪丰;韩立;;纯金膜表面等离子增强的旋光效应[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7期

4 李彪;陈怀新;隋展;丁磊;;基于晶体旋光效应的近场光学空间滤波[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1期

5 李长胜;张f^;冯丽爽;;法拉第磁光效应与电致旋光效应互补特性实验[J];大学物理;2018年06期

6 刘燕娜;严利平;杨涛;钟挺;陈本永;;基于法拉第旋光效应的激光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优化设计[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7 朱瑞华;吴春雷;刘凤举;祝强;;一维磁性光子晶体增强的法拉第旋光效应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03期

8 高桦,鲁宝春;Faraday 旋光效应线性双折射误差的脉动分量补偿法[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郑小平,廖延彪;用于压力、温度测量的光纤传感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7期

10 李芬蕾;;基于旋光效应测量溶液浓度的实验改进[J];化学工程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卜胜利;;基于几何遮蔽效应和法拉第旋光效应耦合的磁流体偏振光透过率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胡易;K.H.Ringhofer;E.Shamonina;;平行次级系统:光折变铋硅族氧化物中二波耦合的一种近于精确的解[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3 汤俊雄;段明浩;张量;;一种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子滤光器[A];第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勇;高折射率介质微纳结构的光场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熊翔;超构材料中的电磁响应转换与旋光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群;基于法拉第旋光效应的两级调制旋光仪研究及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燕娜;基于法拉第旋光效应的激光外差干涉纳米测量系统的优化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3 单恩梅;基于法拉第旋光效应的全光纤激光波长实时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

4 赵乾;电场诱导的复杂液体旋光行为及可调节特征[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刘厚通;液晶旋光效应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婷;液晶的弱磁光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章博;基于旋光效应的糖浓度检测[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高秀敏;电流变液微波、光学性质及其结构演化特征[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魏会静;基于掺铽光纤的交直流调制旋光仪的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毛庆国;基于旋光效应的微位移检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4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34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