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接入网下行多用户无速率传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00:51
蜂窝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由多层异构网络组成以便为更多的用户服务,因此小区间干扰和小区关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同时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所面临的将是海量的用户以及对于海量传输数据的需求,这就对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容量提升带来了迫切的要求。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是一种新型的接入网架构并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其特点是将系统中所有接入节点的远端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RRH)和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band Unit,BBU)完全地分离,将RRH更靠近用户,而所有的BBU向后集中成虚拟的BBU池,BBU池和RRH通过前向回传(fronthaul)连接。相较于传统RAN架构,C-RAN的信道组成更为复杂,同时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充满不确定性,这就对应用在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速率码是一种新型的信道编码形式,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已被应用于协作中继以及分布式天线等通信系统。无速率码...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接入网研究现状
1.2.2 无速率编码研究现状
1.2.3 预编码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C-RAN架构
2.3 MIMO技术
2.3.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
2.3.2 多用户MIMO系统模型
2.3.3 分布式MIMO系统模型
2.4 协作通信技术
2.4.1 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协议
2.4.2 译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DF)协议
2.5 多天线预编码技术
2.5.1 ZF预编码
2.5.2 MF预编码
2.5.3 MMSE预编码
2.5.4 DPC预编码
2.6 无速率编码
2.6.1 LT码
2.6.2 Raptor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AN无速率下行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无速率下行传输方案
3.3.1 BBU池无速率编码
3.3.2 BBU池信号压缩
3.3.3 用户迭代译码
3.4 性能仿真
3.4.1 用户BER性能
3.4.2 用户吞吐量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用户下行预编码和无速率码度数分布联合优化
4.1 引言
4.2 译码过程的EXIT分析
4.3 无速率码的度数分布优化
4.3.1 获取译码门限x_u~(th)
4.3.2 度数分布优化
4.4 C-RAN下行系统总和速率最大化
4.5 C-RAN下行系统最小速率最大化
4.6 性能仿真
4.6.1 系统总和速率最大化仿真结果
4.6.2 系统最小速率最大化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J]. 廖世强.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03)
[2]C-RAN无线投资建设成本差异分析[J]. 段小玲,黄艳. 移动通信. 2017(13)
[3]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J]. 雷秋燕,张治中,程方,胡昊南. 电信科学. 2015(01)
本文编号:3367447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接入网研究现状
1.2.2 无速率编码研究现状
1.2.3 预编码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C-RAN架构
2.3 MIMO技术
2.3.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
2.3.2 多用户MIMO系统模型
2.3.3 分布式MIMO系统模型
2.4 协作通信技术
2.4.1 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协议
2.4.2 译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DF)协议
2.5 多天线预编码技术
2.5.1 ZF预编码
2.5.2 MF预编码
2.5.3 MMSE预编码
2.5.4 DPC预编码
2.6 无速率编码
2.6.1 LT码
2.6.2 Raptor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AN无速率下行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无速率下行传输方案
3.3.1 BBU池无速率编码
3.3.2 BBU池信号压缩
3.3.3 用户迭代译码
3.4 性能仿真
3.4.1 用户BER性能
3.4.2 用户吞吐量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用户下行预编码和无速率码度数分布联合优化
4.1 引言
4.2 译码过程的EXIT分析
4.3 无速率码的度数分布优化
4.3.1 获取译码门限x_u~(th)
4.3.2 度数分布优化
4.4 C-RAN下行系统总和速率最大化
4.5 C-RAN下行系统最小速率最大化
4.6 性能仿真
4.6.1 系统总和速率最大化仿真结果
4.6.2 系统最小速率最大化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J]. 廖世强.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03)
[2]C-RAN无线投资建设成本差异分析[J]. 段小玲,黄艳. 移动通信. 2017(13)
[3]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J]. 雷秋燕,张治中,程方,胡昊南. 电信科学. 2015(01)
本文编号:3367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36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