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流型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相位幅值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科技大学》 2011年
基于电流型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孙小景
【摘要】:近年来新能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发电系统中,特别是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在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为了提高光伏并网系统的性能和并网电能的质量,本文采用Z源型的并网逆变器,并在分析该逆变器的基础上研究了整个光伏发电系统。 第二章分析了Z源逆变器的拓扑和工作原理。根据输入电源类型的不同Z源逆变器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工作原理和换流状态。 第三章分析了太阳能电池的物理特性,根据其物理特性参数构建了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导增量法,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 第四章对电流型Z源逆变器进行数学建模,根据所求得的传递函数画出了电流型Z源逆变器的小信号传递函数图。根据传递函数对Z源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闭环:光伏阵列电压环、Z源电容器电压环和并网交流电流环。 第五章对电流型Z源逆变器(CFZSI)的主电路参数进行了设计:根据抑制直流电压中高次谐波设计Z源电容器;根据抑制电流谐波设计Z源电感;综合快速电流跟踪特性和抑制电流谐波设计并网电感;对光伏阵列输出电容器、Z源网络输入二极管和逆变桥开关管和二极管进行了简单设计。 第六章建立了单相电流型Z源逆变器PWM波形发生模块、光伏阵列输出电容器滤波模块、Z源网络模块、交流并网模块,控制电路的光伏阵列电压环模块、Z源电容器电压环模块和并网电流环模块等的仿真模型。通过对Z源逆变器的特性以及控制系统的三个模块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出了仿真的波形,证实了Z源逆变器的升降压功能和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对本文研究的基于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M46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中华;赵敏荣;葛亮;李慧玉;;硅太阳电池数学模型的简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王环 ,金新民;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控制[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4期
3 李炜;朱新坚;;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仿真模型[J];计算机仿真;2006年06期
4 潘雷;苏刚;;一种新型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J];煤炭学报;2008年08期
5 李玲;谢建;杨祚宝;;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J];可再生能源;2007年02期
6 吴理博,赵争鸣,刘建政;用于太阳能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9期
7 李晶;窦伟;徐正国;彭燕昌;许洪华;;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03期
8 吴莹;陈延明;沈祺钢;;基于DSP的SPWM波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32期
9 茆美琴 ,余世杰 ,苏建徽;带有MPPT功能的光伏阵列Matlab通用仿真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5期
10 张纯江,顾和荣,王宝诚,朱艳萍,刘彦民;基于新型相位幅值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许颇;基于Z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房绪鹏;Z源逆变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理博;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奇;Z源逆变器的主电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顾斌;Z源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志健;基于DSP的Z源逆变器控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章权;1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实现[D];浙江大学;2006年
5 蔡磊;Z源逆变器并网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三相高压整流节能电源在西山热电兴能发电厂的改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陶晓峰;谢君;;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周小群;;几种实用的晶闸管交流开关电路[J];安徽电力;2004年02期
4 杨孝志;;几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分析和比较[J];安徽电力;2006年02期
5 李旭;王鸣;;基于TMS320F2812的软件锁相技术[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交明;江明;张永;;基于Simulink的三相Z源逆变器SVPWM仿真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跃宏;刘安俊;;单元串联多电平型变频器的设计及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8 夏小会;李正明;;光伏发电在农业照明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9 王桂英;史金玲;纪飞;王欢;;光伏并网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7期
10 周小群;交流变频调速中的直流制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春雨;李武峰;严辉;;一种新型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机的研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飞燕;李兰君;阳武娇;;基于模糊控制的IUIa特性智能充电机[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黄悦华;;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的三电平Buck变换器[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郑征;王聪;赵焕;;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的新型调制策略[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谢瑞;刘军;李武华;何湘宁;;环境保护中高压脉冲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周渊深;;采用电流内模解耦和电压二自由度内模控制的PWM整流器[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7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8 郑征;邹瑾;;PWM整流器新型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9 周渊深;李雪龙;;基于内模控制的功率内环和电容能量外环的PWM整流器[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10 张渊明;孙彦广;张云贵;;非均匀辐射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及运行稳定性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华;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D];湖南大学;2010年
2 钱军;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秦青林;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田军;多绕组变压器式可调电抗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程如岐;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军;LCC-SPRC高压高频大功率电除尘电源的理论分析与功率参数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8 聂勇;新型可编程电液比例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基于DSP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毛娟;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本元;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马记;小型风机并网逆变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高圆圆;基于FPGA的跑步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翟清震;电流型Z源逆变器主电路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董云连;阻抗源能馈型交流电子负载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秋山;智能高压TSC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李亭;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晓峻;三相大功率PWM整流器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光伏产业多“为他人做嫁衣裳”[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6期
2 李桂华,孙仲林,吉利久;CMOS锁相环PLL的设计研究[J];半导体杂志;2000年03期
3 杨海柱,金新民;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沈辉;舒碧芬;闻立时;;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J];电池;2005年06期
5 蔡琳洁,陶然,王卫江;DSP与PC机串口的高速数据通信的实现[J];电讯技术;2001年04期
6 孙广生,孔力,李安定;西藏安多光伏电站电气设备绝缘特性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3期
7 雷元超,陈春根,沈骏,黄跃杰,陈国呈;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4年03期
8 禹华军,潘俊民;无功补偿技术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中的应用[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3期
9 杨海柱;金新民;;并网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一种改进措施及其仿真和实验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年01期
10 詹长江,康勇,刘平,陈坚;电压型PWM高频整流器统一数学模型及系统仿真[J];电工技术学报;199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理博;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进进;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2 吴杰;光伏并网/独立供电两用逆变电源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高奇;Z源逆变器的主电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顾斌;Z源逆变器控制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汪飞;可再生能源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谢晔源;Z源整流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伟;胡玮;魏岚婕;;多功能开关电源的研究[J];电气应用;2007年10期
2 杨潮,韩英铎,马维新;单相串联电压质量补偿器控制器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5期
3 张春雨;彭咏龙;张智娟;;一种基于FPGA的谐振型逆变器控制电路的分析和实现[J];电力电子;2005年06期
4 袁佳歆;陈柏超;田翠华;贾嘉斌;;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逆变器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5 李鑫;朱建华;岑盈盈;;吸收式冷藏箱逆变电源控制系统[J];轻工机械;2006年02期
6 金园园;王正仕;陈辉明;刘欢;;基于根轨迹的单相逆变器PID控制器设计[J];机电工程;2008年02期
7 王健;陈强;;免疫遗传算法在逆变器开关优化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董超;邱创;;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优化[J];湖北电力;2009年03期
9 曾嵘;年珩;;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10 赵卓鹏;贾石峰;;电流滞环跟踪PWM逆变器控制仿真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忠;张红梅;张伟;李耀荣;王志;吴海波;;基于SVPWM的优化Z源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存刚;;一种新型的光伏逆变器SHE-PWM开关模式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裘君;赵光宙;刘栋良;王家军;;交流伺服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及其补偿策略[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祝龙记;张立;;基于非正交坐标系的三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廖家平;张友奖;姚铭;;基于模数混合FPGA的标准正弦波逆变器设计[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忆平;李明;朱美强;;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杨海柱;金新民;;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冬平;李航飞;;干熄焦提升机的电气控制与故障分析[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洪礼;陈阿莲;张承慧;;一种交流光伏模块系统拓扑建模和仿真[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晓伟;[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3 焦念友;[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广东 华田;[N];电子报;2002年
6 曾宪勇 ;[N];电脑商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孟民;[N];宝鸡日报;2010年
8 程露;[N];中国交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燕;微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组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汤雨;Z源逆变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何中一;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姜世公;微网孤岛运行模式下阻抗匹配关系和混杂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朱艳萍;微电网多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控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陈敏;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的逆变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赵耀;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控制及运行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10 胡文华;大容量400Hz中频逆变电源波形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惠;基于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尹越;兆瓦级风力发电逆变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欧阳桂泉;基于Z源逆变器的直驱式方波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周国祥;小功率全桥光伏并网型逆变器的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皮海燕;柔性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晨云;基于PEBB的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丰林;基于Quasi-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曹建;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10 朱志杰;逆变器控制及其并联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相位幅值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0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4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