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低渗透油藏井网井距及有效动用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1 15:26

  本文关键词:非均质层状砂岩油藏周期注水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石油大学》 2011年

低渗透油藏井网井距及有效动用方式研究

王冕冕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新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低渗透油藏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低渗透油气藏将作为我国增储上产、稳定能源供应的主要资源基础。同时,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也为低渗透油田的动用开发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本文调研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征、渗流特征和开发特征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与跟踪调研。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启动压力梯度大等特征,较中高渗透储层,难以建立有效的注采压力驱动体系。因而设计合理的井网井距尤为重要。 在合理井网井距的基础上,以油藏数值模拟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数值模拟研究,改变目前单一的连续注水方式,对不稳定注水和注气两种开发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不稳定注水开发动态因素和储层静态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影响气水交替驱替效果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建立了极限注采井距的计算公式,同时进行了经济井距的计算,确定了结合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井距计算合理井距的方法; (2)在井距确定的基础上,对井网形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在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井网形式; (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稳定注水和注气开发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考虑各种动静态因素的影响,确定每种因素情况下,各种开发方式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不稳定注水和注气相对于低渗透单一的连续注水模式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且效果均优于连续注水的开发方式。 通过此次研究,确定了低渗透油藏的合理井距和井网的方法,对不稳定注水和注气驱替两种开发方式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低渗透油田确定合理的动用方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确保低渗透油田的有效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E357.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E.Archie;李宁;;用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若干储层特征参数[J];地球物理测井;1991年05期

2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3 肖鲁川,甄力,郑岩;特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5期

4 殷代印,翟云芳,卓兴家;非均质层状砂岩油藏周期注水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王立军;李红军;;低渗透油田井距与动用储量百分数关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1期

6 陈钟祥,刘明新;裂缝性油层的周期注水[J];力学学报;1983年04期

7 冯文光;葛家理;;单一介质、双重介质非达西低速渗流的压力曲线动态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5期

8 俞启泰;张素芳;;周期注水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年06期

9 邓英尔,刘慈群,王允诚;垂直裂缝井两相非达西椭圆渗流特征线解、差分解及开发指标计算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1期

10 吕成远,王建,孙志刚;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正明;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年

2 吴景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黄远智;低渗透岩石非线性渗流机理与变渗透率数值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杨钊;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分类方法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景贵成;低渗透油藏多孔介质特征及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2 敖科;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张爱东;特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庄建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宫汝祥;冀东油田烃类气驱室内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宝林;;安徽天长地区阜宁组砂岩成岩特点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赵志成;;变形介质承压含水层渗流数值模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8期

3 智天翼,陈家军,王恩志;低渗非达西多相渗流的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5期

4 陆红,姚柏平,韦俊宝;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南部储层特征[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杨春梅,李洪奇,陆大卫,张方礼,高原,邵英超;不同驱替方式下岩石电阻率与饱和度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杜业波;季汉成;朱筱敏;;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闵飞琼;王璞珺;于世泉;黄玉龙;吴颜雄;李喆;任利军;;营城组三段及二段岩性岩相和储层物性的精细刻画——基于标准剖面营三D1井全取心钻孔资料[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孙雨;马世忠;李晓松;文慧俭;刘宗堡;;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9 高博禹,戚斌,向阳;实验室模拟采气指示曲线法确定气井合理产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向阳,向丹,杜文博;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的全模拟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亮;程时清;廖恒杰;陈建文;;超低渗油藏注水井达西-非达西耦合试井模型及分析方法[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新龙;康毅力;游利军;;多孔介质孔隙模型建立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铭伟;康毅力;游利军;杨斌;周广清;;基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渗流机理的钻井完井液动态损害评价[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石磊;;卫星油田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松;康毅力;李大奇;游利军;闫丰明;;考虑孔洞沟通性的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天付;寿建峰;郑兴平;佘敏;潘立银;;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孔喉的空间展布与刻画[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1年

7 任晓娟;齐银;张宁生;张国辉;;低渗孔隙介质中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张立娟;岳湘安;崔丽宁;;弹性形变对油藏压敏性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刘易非;范耀;;特低渗透油田孔喉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燕良东;朱维耀;宋洪庆;;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压力分布与流态响应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国朝;枣园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玉梅;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赵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罗良;非对称分叉网络及分形多孔介质流动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武志德;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熊伟;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兆磊;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沉积及成藏条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海波;大庆萨中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注聚开采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周良文;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ⅧⅨ油组井网加密方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徐飞;冀中坳陷留58潜山油藏油水倒置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刘哲;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明霞;M油藏W58地区初期开发地质特征研究与方案参数优化设计[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7 张碧波;宋家场气田顶部区块开发潜力与复产方案论证[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8 吕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9 栾雪峰;低渗透油田油水井交替驱油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孙佩;志丹油田长6油层组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强,梁冰,李宏艳;可压缩流体渗流的流固耦合问题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向阳,向丹;碳酸盐岩的渗透率特征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向阳,向丹,杜文博;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的全模拟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王志杰;温长云;冉雪梅;;运用灰色聚类方法确定储层非均质分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刘应忠;胡士清;;高3-6-18块火烧油层跟踪效果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1期

6 高敏,安秀荣,祗淑华,李振芩,彭跃,高鑫,于佩洲;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的孔隙结构[J];测井技术;2000年03期

7 王为民,孙佃庆,苗盛;核磁共振测井基础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1997年06期

8 朱国华;陕北延长组成岩圈闭油藏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沉积学报;1988年04期

9 张小莉;查明;王鹏;;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10 韩耀萍;国外低渗透油层改造技术[J];断块油气田;199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延峰;大庆扶杨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2 李孟涛;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李苍松;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训华;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3年

2 闫小龙;分形维数分析及其在地震剖面图像分割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韩小妹;低渗透岩石非Darcy渗流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毛宗原;低渗透介质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5 李向良;注N_2气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6 敖科;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考平,杨二龙,邓庆军,康少冬;聚合物驱合理注入速度的选择[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孙黎娟,吴凡,赵卫华,赵良君;油藏启动压力的规律研究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8年05期

3 任俊申,钱钢;深基坑井点降水设计与施工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矿业快报;2001年15期

4 刘刚;刘春枚;;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合理井网井距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6期

5 方栋梁;彭利;;八面河油田面19-6井区热采开发合理井距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6 包志晶;;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2期

7 吴凡,孙黎娟,乔国安,赵晓林,陈冬玲;气体渗流特征及启动压力规律的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1年01期

8 王延杰,张红梅,江晓晖,邓琳,马亮,麦欣,米热尼莎;多层系油田开发层系划分和井网井距研究——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侏罗系油藏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1期

9 曾水林;岩盐水溶开采工艺中井组配对采卤分析[J];中国井矿盐;2003年06期

10 何贤科;陈程;;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时宇;杨正明;;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井间干扰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刘华林;熊伟;高树生;;矩形五点井网稳定注采压力系统的建立[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国强;周志华;李勇刚;;土壤源热泵换热器作用下的土壤温度变化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4 张会明;龚雯;户巧梅;;抽水试验中最大降深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初探[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家良 张国辉;[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高文华 通讯员 许艳;[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孙清华;[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马献珍 通讯员 付绪凯 柳宇恒 刘军;[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连洁;[N];中国石油报;2010年

6 通讯员 薛新民 特约记者 郭俞杉;[N];中国石油报;2002年

7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群;[N];中国石油报;2008年

8 记者 杨文礼;[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苏冠群;[N];中国水利报;2001年

10 第广龙;[N];中国石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建军;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华林;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冯树义;榆树林低渗透油田非达西渗流井网优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强碱体系三元复合驱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王哲;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贾祥军;东辛油田营11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方式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吕栋梁;乌尔禾油田乌5、乌16井区合理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魏东兰;高424块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冯丽娟;太53区块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及开采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刘超;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及驱油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哈俊达;大庆R区块聚驱合理井距优化及注入参数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韩红旭;牛庄油田王68块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贾元元;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非均质层状砂岩油藏周期注水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71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