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筒体表面辐射热回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回转窑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建筑大学》 2014年
回转窑筒体表面辐射热回收技术研究
董梅
【摘要】: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和消费国,而水泥工业能源用量就占了建材工业能源用量的70%,因此对水泥生产企业的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的水泥回转窑的热效率仅有30%,先进的悬浮预热器窑也只有50%,利用回转窑余热回收装置节能环保一举两得。 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回转窑的工艺流程,根据国内典型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筒体表面温度的实测数据,分析水泥回转窑筒体表面温度分布特点。然后,分析现有国内外水泥回转窑筒体表面余热回收装置,对比分析其构造形式、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回收余热利用系统运行特点、实际运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得出新型回转窑筒体表面辐射余热回收装置形式,确定回转窑筒体的辐射热回收方案。将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为主的方式进行回转窑筒体表面余热回收的研究。 进行回转窑筒体表面余热回收的模拟实验,采用电加热管加热钢圆筒体的方式,使筒体表面温度在300℃~350℃,模拟回转窑筒体表面。利用铜管焊接铜板的圆弧形辐射换热装置,与圆筒呈一定距离敷设在圆筒表面,模拟辐射热回收装置,,接收筒体表面发出的辐射热。设置两组盘管换热、铜板外有无保温、四组盘管换热三种不同的工况,将换热装置与水箱连接,再在三种工况下分别设定15℃、28℃、40℃三种不同的进水温度,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调节不同的水流量,测定在三种工况下出水温度。计算得出不同工况下的筒体表面的水的吸热量、筒体表面放热量以及余热回收效率。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初始水温为15℃,采用两组换热盘管外加保温层的方式时换热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7%。随着初始进水温度的升高,换热效率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铜管内水温升高,辐射给筒体的热量增加,而水本身吸收的热量减少,进出水口温差下降,效率降低。当采用四组换热盘管时,虽然筒体辐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二倍,但由于损失变大,进出水口温差并不能提高到原来的二倍,因此效率不能保持为两组盘管时的效率,效率降低。采用与两组换热盘管相比,四组盘管可以提高进出水口温差。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对回转窑的回收利用的方法是可行,回收效率比较高。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所需水流量及水温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余热回收装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8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2 蒋毅一;王皓良;;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能耗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13期
3 黄志甲,王璋保,杨锡明,朱晓平,朱宇强;管式辐射换热器试验研究[J];工业炉;1995年03期
4 韩小良;带肋片辐射换热器传热与设计计算[J];工业炉;2001年01期
5 王璋保;;辐射换热器的现状与今后的发展[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6 肖国俊;丁学俊;陈汉平;程尚清;;回转窑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化工机械;2007年01期
7 张志霄,池涌,李水清,严建华,岑可法;回转窑传热模型与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03年04期
8 周清浩;中国水泥工业概况[J];中国建材科技;1999年06期
9 袁敏;;建筑材料与环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1期
10 刘晓辉;鲁墨森;谭婷婷;;铜-康铜测温热电偶的制作和标定[J];落叶果树;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宝霞;贾朝阳;;挤出机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及换热能力的计算与分析[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2 许建柳;;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徐继华;杨涛;;浅议消防水池取水井设计问题[J];安防科技;2010年09期
5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宋如敏;王恒青;;农产品加工的供热管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损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7 丁凯凯;冯士维;郭春生;刘静;;大气与真空下功率VDMOS散热特性研究[J];半导体技术;2011年07期
8 刘达德;;对于改进国产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几项建议[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翟唤春,尚娜,王浚;环境试验设备的状态空间法仿真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郭兴旺;丁蒙蒙;;热障涂层红外热无损检测的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玲玲;周光魏;寇智慧;赵保国;杜志明;郭泽荣;;圆柱形烟花热自燃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魏琪;赵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介鹏飞;李德英;;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建忠;幸利;马康康;;电解槽保温技术的应用与探讨[A];2011(昆明)中西部第四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孔令斌;;斯特林热机逆流换热式回热器[A];2011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赵博;武传松;;水下湿法焊接温度场的数值模拟[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宋小伟;孙斌煜;;双辊带材铸轧侧封技术中熔融钢液液面宽度对侧封板所受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8 张靖岩;史毅;吕振纲;仝玉;王礼;;结构构件耐火隔热性计算模型[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田立柱;朱国庆;张国维;;基于性能化的大空间建筑钢结构防火设计[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婷婷;李永安;;基于采暖工况的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热工性能分析[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左远志;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栋伟;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空燃比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朱登亮;槽形竖壁冷凝强化规律研究与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阎秦;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谭晓倩;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程秀花;温室环境因子时空分布CFD模型构建及预测分析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达;井下工具油浸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永;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块砌块墙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建秋;钢管组对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艳红;CPU热柱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闫宗宝;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与管板胀/焊过程模拟与接头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怀学,陈权宝;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行业能源消费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阳建华,张帅,陈继民;铜-康铜微细热电偶丝的光纤激光微细焊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5年04期
3 刘立,唐超群;热电偶的自制方法与技巧[J];大学物理实验;2001年02期
4 邱夏陶,韩小良;回转窑传热数学模型及其优化[J];钢铁;1994年06期
5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6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7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8 王璋保;;辐射换热器的现状与今后的发展[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9 倪建丰;;热电偶的测量误差及克服方法[J];化工装备技术;2008年02期
10 张志霄,池涌,李水清,严建华,岑可法;回转窑传热模型与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03年04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回转窑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7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