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14:12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国155个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丰富度数据为基础,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水热区划的中国干旱地区、湿润-低温地区、湿润-温暖地区以及湿润-高温地区的种子植物总体以及生活型分类下的乔木、灌木、木本以及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通过对模型以及决定因子的分析探究影响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内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干旱地区种子植物总体以及乔木、灌木、木本、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的R2分别为0.898、0.872、0.597、0.554、0.646;湿润-低温地区各模型的R2分别为0.843、0.556、0.640、0.624、0.842;湿润-温暖地区各模型的R2分别为0.585、0.810、0.732、0.761、0.580;湿润-高温地区各模型的R2分别为0.474、0.505、0.396、0.379、0.531。湿润-高温地区各模型的解释力较其他区域偏低。(2)中国干旱地区各丰富度模型首要决定因子的解释力分别为69.4%、46.2%、59.7%、55.4%、64.6%;湿润-低温地区各丰富度模型首要决定因子的解释力分别为43.8%、55.6%、40.4%、38.3%、52.2%;湿润-温暖地区各丰富度模型首要决定因子的解释力分别为38.3%、32.8%、33.0%、34.5%、18.3%;湿润-高温地区各丰富度模型首要决定因子的解释力分别为32.1%、14.1%、26.4%、22.2%、41.0%:湿润-高温地区各植被物种丰富度模型的首要决定因子解释力相对于其他区域普遍降低,说明水热因子以及简单生境异质性因子对湿润-高温区域植被物种丰富度变异的解释能力不足。(3)中国干旱地区的各植被物种丰富度均与水分因子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均达到0.740以上:湿润-低温地区的各物种丰富度均与热量因子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均达到0.620以上;而在湿润-温暖以及湿润-高温地区,各物种丰富度与生境异质性因子的偏相关系数普遍高于水分热量因子。说明区域匮乏因子是决定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因素,生境异质性因子在水热相对充裕区域的物种丰富度解释中占主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基于中国温度带及干湿区划的植被物种丰富度格局,探索了中国植被物种丰富度影响因子与水热因子之间的潜在规律,为正确认识中国植被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化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未来开展植被多样性保护以及植被恢复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种子植物 自然保护区 物种丰富度 逐步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1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概念、研究背景及意义10-13
  • 1.1.1 基本概念10-12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16-19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主要创新点17-19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19-30
  • 2.1 数据收集与处理19-22
  • 2.1.1 植物物种丰富度数据19-20
  • 2.1.2 影响因子的选取20-22
  • 2.2 研究区域22-26
  • 2.2.1 区域划分标准23-25
  • 2.2.2 研究区域划分25-26
  • 2.3 统计分析26-30
  • 2.3.1 逐步回归分析26-27
  • 2.3.2 回归结果检验27-29
  • 2.3.3 回归残差分析29-30
  • 第3章 中国干旱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30-41
  • 3.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30-32
  • 3.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32-34
  • 3.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34-35
  • 3.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35-37
  • 3.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37-39
  • 3.6 分析与讨论39-40
  • 3.7 小结40-41
  • 第4章 中国湿润-低温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41-53
  • 4.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41-43
  • 4.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43-45
  • 4.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45-46
  • 4.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46-48
  • 4.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48-50
  • 4.6 分析与讨论50-51
  • 4.7 小结51-53
  • 第5章 中国湿润-温暖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53-65
  • 5.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53-55
  • 5.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55-56
  • 5.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56-58
  • 5.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58-60
  • 5.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60-62
  • 5.6 分析与讨论62-63
  • 5.7 小结63-65
  • 第6章 中国湿润-高温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65-76
  • 6.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65-67
  • 6.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67-69
  • 6.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69-70
  • 6.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70-72
  • 6.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72-74
  • 6.6 分析与讨论74-75
  • 6.7 小结75-76
  • 第7章 结论76-78
  • 第8章 问题与展望78-80
  • 8.1 问题78
  • 8.2 展望78-80
  • 参考文献80-85
  • 附录85-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93-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94-95
  • 致谢95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478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