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拉伸矫直数学模型及试验验证

发布时间:2017-07-20 16:00

  本文关键词:拉伸矫直数学模型及试验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拉伸矫直 数学模型 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 AZ镁合金


【摘要】:拉伸位移是拉伸矫直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工艺参数,建立拉伸矫直过程拉伸位移与拉伸力的数学模型是科学确定矫直工艺参数的基础。根据拉伸矫直过程中拉力的变化规律,将拉伸矫直分为弹性加载第一阶段及其回复阶段、弹性加载第二阶段及其回复阶段、弹塑性加载阶段。以一维弯曲的圆形截面棒材为研究对象,假定矫直为线性强化材料,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拉伸矫直过程的拉伸位移——拉伸力数学模型。以AZ31镁合金棒材为例,采用该数学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原始挠度通过影响弹性第一阶段的斜率,从而影响卸载后的弹性回复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原始挠度增加,矫直所需的拉伸位移和拉伸力均增加。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拉伸矫直 数学模型 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 AZ镁合金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CB61370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2007BAG06B04) 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CSTC2009AB400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725413)资助项目。
【分类号】:TG115.52
【正文快照】: 0前言*拉伸矫直是指对弯曲的金属工件进行拉伸,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CB61370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2007BAG06B04)、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CSTC,长短不齐的纤维受到塑性拉伸达到长短相等后,卸掉外力,各纤维再以基本相等的弹性回复量回复到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超;华公平;晁国强;孙铭炎;;低碳低合金钢临界区奥氏体体积分数的数学模型[J];金属热处理;2011年08期

2 王启东;刘战强;汤爱民;王社权;肖思来;;球头铣刀瞬态切削力数学模型建立与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08期

3 余永华;;层流冷却技术在三钢中板厂的应用和改进[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1期

4 唐郑磊;张红伟;杨东;朱承杰;;辊底式热处理炉过程控制系统及应用[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1年03期

5 曾滔;汤爱民;;新型麻花钻圆锥面后刀面刃磨参数的近似求解[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年09期

6 何志伟;周志雄;曾亚平;;切点跟踪数控曲轴磨床的研究与开发[J];现代制造工程;2011年06期

7 赵洁;胡绳荪;申俊琦;陈昌亮;丁炜;;基于MATLAB的球管相贯空间曲线焊缝的数学模型[J];焊接学报;2011年08期

8 卜恒勇;卢晨;;冷喷涂工作气体和粒子速度数学模型[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9 陈韶;;材料力学性能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思考[J];力学季刊;2011年02期

10 牛丽萍;张廷安;史冠勇;豆志河;;等离子喷涂薄壁零件涂层中的残余应力[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博;曹勇;叶晓宁;;宽度模型参数优化及宽展自学习方式的改进[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4卷)[C];2005年

2 芦永明;田乃媛;徐安军;贺东风;;棒线材生产流程炉机匹配模型的建立[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范珂;田爱玲;;数字刀口检测技术的研究[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4 龚发云;王训响;;非对称式三辊弯板机卷板数学模型的研究[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5 童云飞;;采用分度值为1"的自准直仪测量平尺直线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6 琚锦琨;孙爱民;成慧梅;任吉堂;;棒材穿水冷却过程中流速场的理论解析[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宋晓娜;陈海耿;崔苗;胡文超;潘小兵;;推钢式加热炉内钢坯黑印的数值模拟[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伟素;陈海耿;肖楠;胡文超;潘小兵;;步进梁式加热炉内钢坯和垫块数学模型[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曾大新;苏俊义;;考虑溶解混合热的固-液相变数学模型及其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10 田野;张殿华;丁敬国;刘相华;余四清;赵照红;陈珂;;宁波钢铁1780热连轧过程计算机粗轧设定数学模型[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清;最小停留时间最大化的数学模型[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2 金石;轧钢模型控制技术培训首次在中国举行[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促进轧钢自动化进步[N];中国冶金报;2006年

4 刘友存 摘译;实现高效 加强环保[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Duferco SYHEAT-OPS加热炉优化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6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刘文仲;建立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应考虑的问题[N];中国冶金报;2004年

7 Konstantin Pityul,OMK集团Vyksa联合钢厂总经理,,俄罗斯 M.Fornasier,达涅利威恩联合公司连铸工艺工程师,意大利 C.Piemonte,达涅利威恩联合公司销售总监,意大利Pigani,达涅利威恩联合公司产品经理,意大利;OMK集团生产API管线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厂[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8 ;中冶京诚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厚板冷区过程控制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9 ;巴西保利斯塔公司订购平整和剪切设备[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红;五杆五环并联运动机床开发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刘凯;弧齿锥齿轮数控铣齿机运动分析及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齐海群;超声振动拉丝相关理论及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辉;混粉电火花加工放电机理及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吴瑞恒;结构钢热变形行为及其铁素体析出动力学数学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02年

6 杨建国;数控机床误差综合补偿技术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1998年

7 曹发和;高强度航空铝合金局部腐蚀的电化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胡旭晓;具有大进给力的纳米级热驱动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任莹晖;纳米结构硬质合金磨削理论和工艺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董敏;基于数据融合的HAGC系统故障多判据诊断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莹;可转位浅孔钻钻削力数值仿真及参数优化[D];西华大学;2005年

2 甄洪栋;数控切管机控制软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谭志耀;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基础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张冬花;结晶器锥度测量仪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5 冯胜强;波控CO_2短路过渡焊逆变电源—电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解长举;大型步进式加热炉炉内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D];辽宁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丕凤;带钢精轧机组热轧过程仿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杨松彬;硬齿面自由滚剃理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9 吴圣川;铝合金激光—电弧复合焊研究及其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卜恒勇;热连轧中间辊道保温工艺模拟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8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568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