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阴极保护过程研究及其在温跃层环境下数学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深海阴极保护过程研究及其在温跃层环境下数学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4年
深海阴极保护过程研究及其在温跃层环境下数学模型的建立
李成杰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陆上及浅海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开采范围日益扩大。因此,深海石油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前沿阵地。因深海工程造价昂贵,维护费用高,作业风险大,所以在这种新环境下,海洋工程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构筑物的防腐蚀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一种常用的防腐蚀方法,阴极保护对深海钢铁构筑的防腐蚀控制依然非常有效。目前,针对浅海的阴极保护规范已经非常成熟,然而深海环境下的阴极保护设计规范依然不甚明确。因此有必要对深海阴极保护过程进行研究,并对阴极保护设计进行优化,从而在兼顾到经济性的同时,达到安全系数最大及重量最小的要求。 (1)本文采用了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Q235碳钢试样在不同海水温度、溶解氧(DO)、流速及静水压力下的恒电流阴极保护过程,对阴极保护后的试样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EIS)及线性极化(LPR)分析,得到了阴极保护后试样的电化学特性,提出了保护因子(Protection factor, Fp)概念,对试样表面的阴极保护产物钙质沉积层的保护性能进行了定量表征。另外,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衍射谱(EDX)及X射线衍射(XRD),对生成的钙质沉积层进行了形貌观察、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鉴定。 温度对阴极保护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钙质沉积层的保护性能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增长。在15-20℃之间,沉积层中碳酸钙的晶型会发生变化。当温度高于20℃时,碳酸钙主要以文石形态存在,当低于15℃时,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形态存在。随温度升高,沉积层中钙含量升高。溶解氧的影响实验表明,钙质沉积层的沉积速度随着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加快。在较低溶解氧浓度下的阴极反应在极化初期迅速由吸氧反应转变为析氢反应,受此影响,沉积层的保护性能有所减弱。流速的影响实验表明,海水流动状态下的保护电位呈现出两次下降过程,分别对应着两种晶体的沉积过程。沉积层的保护性能随流速增大而呈指数降低。因碳酸钙晶体粒径较氢氧化镁大,导致其在高流速下较难沉积在试样表面,所以沉积层中碳酸钙含量随流速增加而减少。静水压力的影响实验表明,保护电位的变化受压力的影响较小,但是钙质沉积层的保护性能随着压力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2Mpa时沉积层的保护性能最好。随着压力增加,沉积层中钙含量逐渐减少。压力高于5MPa时,因镁离子参与到碳酸钙的沉积过程,占据了部分钙的晶格位置,导致含镁方解石(Ca,Mg)CO3晶体的出现。 (2)深海石油开发中,海洋输油管线从浅海铺设到深海时会穿越海洋温跃层这种不均匀的介质环境,从而对整条海管的阴极保护电位及电流分布产生影响。为了对穿越深海温跃层环境的海管阴极保护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采用了数值模型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温跃层物理模型和有限元数学模型(FEM)。采用了相应的边界条件对物理模型中的跃层界面进行了描述。为了解决阴极保护过程中钙质沉积层的覆盖对阴极极化曲线造成的影响,采用了一个基于欧姆定律的动态边界条件。对比温跃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建立的数值模型是合理可靠的。 通过对温跃层数值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阳极位置和个数时,海管表面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结果表明:单个阳极保护的情况下,当阳极位于跃层区(76.1cm)时的阴极保护效果最好,并且在阴极保护初期的60h内,海管的保护电位最正值达到了-0.8V(vs. Ag/AgCl);两个阳极时,阳极分别位于跃层区和深层区时的阴极保护效果最好;三个阳极时,在保护60h后海管的保护电位已经负于两个阳极保护120h后的保护电位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5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鲁强;杨军;曲圣昱;亢淑梅;;海洋平台用钢EH40-Z35的开发[J];鞍钢技术;2011年05期
2 刘淮;;国外深海技术发展研究(上)[J];船艇;2006年10期
3 唐学生;;海洋工程用钢需求现状及前景分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0年01期
4 杜敏,高荣杰,公萍;海水介质中缓蚀剂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材料保护;2002年03期
5 何新快,陈白珍,张钦发;缓蚀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保护;2003年08期
6 屈钧娥;齐公台;;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1年11期
7 齐公台,郭稚弧,林汉同,魏伯康;腐蚀保护常用的几种牺牲阳极材料[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1年01期
8 姚华;;数值模拟计算在地下管线及储罐的阴极保护设计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3期
9 狄国标;刘振宇;刘相华;麻庆申;;低碳海洋平台用钢E40-Z35的研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10 伍廉奎;高勇;;环保型铜及其合金缓蚀剂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环保;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贺胜民;赵积红;;电子防腐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应用设计[J];阳光能源;2009年05期
2 徐晋勇;唐万兴;许敏;杜丽;高原;徐重;;低碳钢等离子表面冶金Mo-Cr合金层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3 刘孝红;王毛球;董瀚;华文杰;徐存英;;传动轴用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疲劳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5期
4 王淑花;徐家文;安秀娟;;1Cr18Ni9Ti钢中温拉伸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5 罗扬;王雷;李珍;苏娜;田文怀;;两种添加剂对氨基磺酸盐电铸镍塑性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6期
6 郑磊;;宝钢管线钢的发展与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的回顾[J];宝钢技术;2009年S1期
7 罗天元,张伦武;钢质焊接药筒长贮性能研究[J];兵工学报;2004年01期
8 许淳淳,张新生,胡钢;AISI304不锈钢在冷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胡钢,许淳淳,池琳,王紫色,黄杰;HCO_3~-/CO_3~(2-)浓度对X70管线钢钝化行为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幼平;局部腐蚀的保护电位与闭塞电池间的内在关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建涛;白杨;李焰;;基于边界元方法的石脑油储罐水相区阴极保护电场的数值模拟和仿真[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韶云;李国禄;王海斗;刘金海;徐滨士;朴钟宇;;不同载荷条件下NiCr-Cr_3C_2涂层的加速接触疲劳寿命[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闫桂玲;王弘;高庆;;平均应力对50~#车轴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张东东;杜翠薇;程学群;李晓刚;;快速多极边界元法在阴极保护求解电位分布中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陈光章;闫永贵;马力;;我国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现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李军;刘容子;;我国深海技术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瞳;鞠克江;刘长瑞;;空气电池阳极材料及制备工艺对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董彩常;孙金香;张波;;锌、铝涂层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高性能防腐蚀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6届全国表面保护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艳霞;张国忠;李蓉蓉;;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彦良;Stuart Bailey;董希青;;奥氏体不锈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表面液膜的形成及腐蚀电化学特征[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林;镁锂基合金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伟;干湿交替环境中有机涂层失效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振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化学方法的缓蚀剂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戈成岳;聚苯胺应用复合方法及其防腐蚀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王巍;几种金属在海水中阴极保护数值计算及瞬态激励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于松楠;5754铝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魏敏先;严酷工况下钢铁材料的氧化磨损及轻微—严重磨损转变[D];江苏大学;2011年
9 朱红梅;Mg-6Zn-xCu-0.6Zr(x=0-2.0)铸造镁合金的时效行为、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杰;模拟深海环境下有机涂层/低合金钢体系失效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锦志;耐磨铝青铜集电靴组织性能研究及金属型模具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志俊;稀土元素对Ni60自熔性合金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阿莉;等离子束表面冶金高硅涂层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浩宇;静水压力和交变压力对环氧涂层失效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林秋红;水下法兰联接机具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洋;自升式平台主体沿桩腿升降过程中的RPD预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孟祥红;耐固体颗粒冲蚀Cr_3C_2-NiCr涂层的工艺选择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丛园;缝隙和静水压力环境对316L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兰天丽;氢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剑;B_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耐海水腐蚀性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平;月桂酰肌氨酸的合成和缓蚀性能评价[J];安徽化工;2003年03期
2 杨阿娜;李自刚;季思凯;;厚板Z向性能不合的夹杂物属性研究分析[J];宝钢技术;2007年02期
3 杨晓明,陈明文,张渝,戴明安,朱相荣;海水对金属腐蚀因素的分析及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曾兆民;胺类缓蚀剂的成就及前景[J];防腐包装;1984年04期
5 郭良生,黄霓裳,石小燕,邱富荣;XM-404海水介质缓蚀剂对钢铁的缓蚀作用[J];表面技术;1998年03期
6 于静敏;柳鑫华;梁英华;;钨酸盐作海水缓蚀剂可行性讨论[J];表面技术;2006年05期
7 伍廉奎;;环境友好型铜及铜合金抗氧化变色缓蚀剂[J];表面工程资讯;2007年05期
8 刘淮;;国外深海技术发展研究(上)[J];船艇;2006年10期
9 叶明库,林华水,田昭武;数值模拟管道内阴极保护的效率分布[J];材料保护;1982年04期
10 胡士信;;值得借鉴的国外管道阴极保护技术[J];材料保护;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磊;高珊;陈钰珊;;宝钢管线钢的开发与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旭;[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秀通;海水和海泥中阴极保护系统的边界元计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刘振法;聚天冬氨酸基阻垢分散剂及其与磁场协同阻垢作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杜艳霞;金属储罐底板外侧阴极保护电位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振宇;模拟深海环境阴极保护初期钙镁沉积层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林;模拟深海环境X70钢阴极保护过程及其氢脆敏感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刘颖;复杂海洋结构物防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勇艳华;青藏高原冻土层中镁合金阳极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蒲万丽;克拉2气田集输管线的材料选择及腐蚀防护[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陈欣义;环境友好型-TC-1缓蚀剂的研制及机理探讨[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7 贾艳霞;在盐酸体系中聚天冬氨酸对铜缓蚀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张永刚;张胜军;黄飞灵;;菲律宾海温跃层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J];海洋通报;2009年04期
2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2000年04期
3 王东晓,杜岩,施平;冬季南海温跃层通风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1年09期
4 郝佳佳;陈永利;王凡;;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5 张学宏;张绪东;李颜;;海洋温跃层特征值的分析与计算[J];海洋预报;2011年05期
6 姜景忠;;温跃层中的微细结构[J];海洋科技资料;1979年04期
7 吕连港,乔方利,葛人峰,卢燕,刘建军;后向散射强度与温跃层关系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8 周锋;黄大吉;苏纪兰;;夏季渤海温跃层下的双中心冷水结构的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9 危起伟;柯福恩;庄平;罗俊德;杨文华;;富水水库温度分层的调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3期
10 陈韶华;赵冬艳;郑伟;;垂直信道温跃层引起的传播损失分析[J];声学技术;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振锋;陈希;毛科峰;萧中乐;;基于多波束系统的典型温跃层特征参数提取[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风华;;温跃层浅海中的声场垂直相关[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3 郑沛楠;吴德星;陈学恩;林霄沛;;台湾海峡温跃层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4 杨胜龙;张禹;张衡;王栋;张晶;崔雪森;;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韶华;赵冬艳;郑伟;;垂直信道温跃层引起的传播损失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刘大禾;;海洋温跃层特性的激光布里渊散射探测方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胜龙;王栋;张晶;崔雪森;;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宋翔洲;林霄沛;张爽;郑沛楠;;日本海大和海盆内上层特征水浅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林洪瑛;韩舞鹰;;南沙群岛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状况[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元龙;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团时空特征及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李成杰;深海阴极保护过程研究及其在温跃层环境下数学模型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方国;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莹;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垂向湍扩散系数估计[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相关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相关作者
>张莹 >李成杰
>翟方国 >李元龙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深海阴极保护过程研究及其在温跃层环境下数学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4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7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