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出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渔业资源 衰退 影响因素 累积效应 叠加效应 放大效应
【摘要】: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海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各个层次都在经受着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物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快.文章从东海海域的海水营养盐结构改变、海洋污染的毒害作用、海洋生境破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洋渔业捕捞压力、海洋致病微生物的扩散等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东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认为上述各种因素对东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影响巨大,而且鉴于各种因素的累积效应以及共同作用后的放大效应和叠加效应,实际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的灭绝风险可能比以前估计的更加严重.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针对某一风险或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管理不足以改变东海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对东海海域全面、系统、有效的研究和管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enetic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in almost all sea areas of the world are undergoing serious damage and marine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e extinction rate of marine organisms is greatly accelerated. This paper changes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nutrie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toxic effect of marine pollution, the destruction of marine habitats, and the warming of the climate leads to the rise of sea temperatur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The reasons that may cause the decline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fishing pressure and the spread of marin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se factor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decline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Moreover, given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combined amplification and superposition effects, the risk of extinc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in actual marine ecosystems may be more serious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In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study and management of a certain risk or influence factor is not enough to change the degradation of marine ecosystem and the decline of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ffectiv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基金】:国家海洋局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505003,201505025)资助
【分类号】:S931
【正文快照】: *联系人,E-mail:zsj62@163.com;联系人,E-mail:wucw08@126.com国家海洋局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505003,201505025)资助目前,世界范围内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世界范围内哺乳动物灭绝了23种,为化石记录的13~135倍(王绍武等,2011),由此可以看出地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开达;刘子藩;;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蔡榕硕;陈际龙;黄荣辉;;我国近海和邻近海的海洋环境对最近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3 杨先乐,郑宗林;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的新动向及其思考[J];淡水渔业;2005年03期
4 曲宝晓;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段丽琴;马清霞;陈鑫;;东海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变化与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5 刘慧;苏纪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与实践[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6 刘海霞;李道季;高磊;王伟伟;陈炜清;;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7 ;Evolution of nutrient structure and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ecosyste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年01期
8 赵淑江,朱爱意,张晓举;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及其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03期
9 赵淑江;朱爱意;吴常文;梁冰;张树义;;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3期
10 卢继武,罗秉征,兰永伦,黄颂芳,朱德林,孔祥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1995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妍;李健;王斌;王群;刘淇;;工厂化育苗养殖体系内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2 安鑫龙;李志霞;齐遵利;张秀文;;海洋生态退化及其调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3 唐汇娟;;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浮游植物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4 毛芝娟,刘国勇,陈昌福;大黄鱼溃疡病致病菌的初步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李丽;吕颂辉;;近30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6 张俊;胡晓娟;杨宇峰;龚映雪;;冬季南澳岛不同养殖区浮游细菌分布及微表层的富集作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7 郑天伦,王国良,金珊;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中草药防治[J];水产科学;2005年02期
8 夏明明;倪海儿;周瑞娟;;舟山市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灰色综合评价[J];水产科学;2009年05期
9 柴超;葛蔚;;强壮前沟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J];水产科学;2009年08期
10 江红;程和琴;Birane Samb;郝晓珲;倪一卓;;体长频率法和问卷法在开捕规格研究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初升;唐森铭;;海洋经济物种遗传污染与生态风险[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学政;王能飞;陈靠山;赵爱云;;中国外来海洋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影响[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郝林华;石红旗;王能飞;陈靠山;;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现状及其生态危害[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丁东生;石晓勇;李京;张传松;梁生康;;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月际变化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石强;杨东方;;苏北外海表层活性磷酸盐年际变化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由希华;潘光;石敬华;李恒庆;;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刘莹;翟世奎;;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唐议;邹伟红;黄硕琳;;我国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制进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9 刘亚云;;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环境质量评价[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10 胡晓娟;杨宇峰;张俊;毛洁;;广东南澳养殖海域细菌数量及其环境因子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苑;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任景玲;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翟红昌;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韦柳枝;低溶解氧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德周;东海陆架黑潮入侵及生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许思思;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张翠霞;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张清春;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李祥安;长江口富营养化水域营养盐输送通量与低氧区形成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小哲;石存斌;李宁求;潘厚军;常藕琴;吴淑勤;;军曹鱼淋巴囊肿病毒主衣壳蛋白基因全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7年05期
2 徐洪涛,王运涛,朴春爱,朱俊萍,谢佳林,相建海,屈建国,张宝云;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J];病毒学报;1999年02期
3 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徐晓群;;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J];动物学报;2007年06期
4 唐承佳,陆健健;围垦堤内迁徙,
本文编号:144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4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