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时空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 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度 空间自相关 区域 出处:《管理现代化》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5-2012年间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了各地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The problem of systemat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31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12 was studied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opulation of each reg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RK027)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SYSK2015-04-07)
【分类号】:F124.5;X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保证。经济发展在以资源环境为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影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人口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3 司光南;;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4期
4 童玉芬;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5 王辉;苑莹;刘帆;王亮;;辽宁省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年03期
6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晓芳;宗刚;;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梁辰;袁春;周伟;李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6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9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10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邓华灿;陈松林;;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高吉喜;张彪;;论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10 李智国;邓航;;西南边疆山区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6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刘辉;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区分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国;辽宁省人口 资源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3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4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6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7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8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9 杨勤业,张军涛,李春晖;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舒蕾;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3 郑德凤;臧正;赵良仕;孙才志;;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时空关联分析:兼论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协调决策[J];冰川冻土;2014年03期
4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2期
6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基于热环境变化的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7 姜钰;;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年06期
8 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杜艳;沈正平;;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9 朱悦;;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06期
10 李智国;;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戴子敬;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温宏君;西部大开发以来呼和浩特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3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4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