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9 23:28

  本文关键词: 海洋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构建科学的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天津市2006-2011年海洋资源承载力及细分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天津市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和海洋生态环境支撑能力逐渐下降,分别接近和已经达到超载状态、海洋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海洋管理能力日益提升,处于适载状态、且后两者上升幅度大于前两者下降幅度,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为了促进天津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经济上,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向三高方向发展、在海洋生态环境上,严格海域使用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海洋管理能力上,加快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大海洋战略。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index system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bdivision of marine resources in Tianjin from 2006 to 2011. The supply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anjin have gradually decreased, approaching and reaching the state of overload respectively. The capacity of marin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rine management has been improved day by day, and it is in a suitable stat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marine economy, the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marine economy. In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strictly enforce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sea areas, actively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speed up the reform of the marin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in terms of ocea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Great Ocea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基金】:天津市科技兴海专项-天津海洋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编号:XJXH2012-35)
【分类号】:P74
【正文快照】: 资源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区域的发展规模和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海洋经济快速增长与海洋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两难处境,科学、系统和定量分析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是实现天津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2 韩增林;狄乾斌;刘锴;;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3 刘蕊;;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戴建民;;博尔塔拉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伟;徐会珂;;大沽河水源地农肥面源污染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周亚红;宋雪琳;李铎;付晓刚;;基于隶属度模型的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韩增林;狄乾斌;;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4 谢强莲;蒋俊毅;;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系统工程;2009年04期

5 陈相;;澳门土地综合承载状况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黄万常;周兴;;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年03期

7 任光超;杨德利;管红波;;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海洋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8 任光超;杨德利;管红波;;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海洋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12年01期

9 王忠蕾;张训华;许淑梅;何起祥;;海岸带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8期

10 李志伟;崔力拓;;河北省近海海域承载力评价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孙兆明;马波;;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英姿;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苏蔚潇;典型区域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霍军;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亮根;汕头港水环境评价及其环境承载力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6 李世敏;基于GIS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倩;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对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赵伟;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孟昭彬;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2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3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4 郭怀成,戴永立,王丹,刘永;城市水资源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化评估[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5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刘桂梅,孙松,王辉;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7 唐启升;苏纪兰;孙松;张经;黄大吉;金显仕;仝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8 邢海峰,柴彦威;大城市边缘新兴城区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趋势——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9 韩增林,刘桂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10 冯利华,叶玮,骆高远,王正新,李凤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PRED问题——以金华市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盖美;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付会;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戴若林;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怡然;填海造地对胶州湾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张秋丰;天津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杨捷;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王治;策勒县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牛波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朱江;城市生活用水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分析及污水处理的DEA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7 常PrPr;大连市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涵;城市一般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及预测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晓蕾;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变形分析与预报模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刘思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栋;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6期

2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陕西省20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3 王俭,李法云,庞香蕊;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曾加芹;;1985~2005年西藏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5 张红伟;陈伟国;;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门宝辉,王志良,梁川,付强;物元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龙海丽,唐湘玲,邢永建;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广海;刘佳;;相对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桑秋;张平宇;韩凤;;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安乐;;辽宁省1995—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丁爱芳;葛艳莉;张东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资源承载力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3 刘晓;宋世杰;蒋武燕;;安康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4 景跃军;陈英姿;;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比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耿建扩;开展环境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研究[N];光明日报;2013年

2 林亚茗 杜颖佼;首建资源承载力区域评价体系[N];南方日报;2007年

3 记者 翁惠娟 王慧琼;多举措全面提升深圳环境资源承载力[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记者 陈艳红;今年7月中旬煤气将全面退出北京市场[N];首都建设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沈嘉;北京常住人口破1600万 资源承载力受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记者 李舒瑜;多项环境资源承载力亮红灯[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贵州加快建设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基地[N];经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袁天志;承接产业转移 贵州加快行动[N];贵州日报;2011年

9 王晓欣;城乡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N];金融时报;2007年

10 杜娟;南沙建石化园不会影响周边[N];广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英姿;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秀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市)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2 张剑宇;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方智明;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4 陈俊杰;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5 宿学敏;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琳;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建成;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永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黄常锋;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9 李莹;民勤县资源与经济承载力现状研究与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罗子云;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5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45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