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清水河上游流域可收集雨水资源量估算与检验

发布时间:2018-05-15 21:42

  本文选题:雨水资源量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参考:《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5期


【摘要】:以北京市西部山区典型流域——清水河上游流域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水文年6—8月可收集雨水资源量;并选取2008—2009年6—8月10场降雨的实测径流量数据,与SCS—CN模型计算的径流量进行误差分析,用来检验SCS—CN模型的精确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枯水年(p=75%),平水年(p=50%),丰水年(p=25%)6—8月可收集雨水资源量分别为7.16×107,1.04×108,5.71×107 m3,占全年的平均百分比为82.43%;(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平水年6—8月可收集雨水资源量占总量百分比分别为:草地和林地占86.13%,耕地和园地占4.87%,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占9%;(3)利用SCS—CN模型计算径流值与实测值相比,合格率达到90%。
[Abstract]:Taking the typical watershed of Qingshui River in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GIS and 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resources that can be collected by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different hydrological year June to August. The measured runoff data of 10 rainfall events from June to August 2008-2009 are selected and the error analysis of runoff calculated by SCS-CN model i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SCS-C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Rain Water collected from June to August was 7.16 脳 1077.04 脳 1080.71 脳 107m3, with an average percentage of 82.432in the whole yea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could collect Rain Water resources in June and August of normal water year. The percentages of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re 86.13, cultivated land and garden land are 4.87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storage l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such as residential buildings, account for 9%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and use. (3) the SCS-CN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unoff value, 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the qualified rate reaches 90%.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基金】:市水务局专项资金“北京市门头沟流域治理”(YSLY20111016)
【分类号】:TV2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培娟;赵增丽;邢燕;杨吉华;;鲁中南降雨因子对不同种植下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2 李常斌;秦将为;李金标;;计算CN值及其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8期

3 周翠宁;任树梅;闫美俊;;曲线数值法(SCS模型)在北京温榆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4 王红雷;王秀茹;王希;;利用SCS-CN方法估算流域可收集雨水资源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5 王红雷;王秀茹;王希;姜丽娟;;采用SCS-CN水文模型和GIS确定雨水集蓄工程的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2期

6 张美华,王晓燕,秦福来;SCS模型在密云石匣试验小区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7 牛文全,吴普特,冯浩,高建恩;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方法与利用规划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03期

8 郭晓军;王道杰;庄建琦;;SCS模型在干热河谷区坡面产流模拟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5期

9 刘家福;蒋卫国;占文凤;周纪;;SCS模型及其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2期

10 郭庆荣,张秉刚,钟继洪,谭军,骆伯胜,黄湘兰;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产流模型及其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利;彭培好;王玉宽;傅斌;杨金凤;;雨前土壤含水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产流过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2 李子君;李秀彬;朱会义;凌峰;;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建军;纳磊;张波;;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可应用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刘阳;李海英;王连元;刘晓端;葛晓元;;基于BP神经网络的坡面降雨产流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和继军;蔡强国;王学强;;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有效配置[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6 郑长统;梁虹;舒栋才;焦树林;谢晓云;王茂强;;基于GIS和RS的喀斯特流域SCS产流模型应用[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7 蔡芫镔;陈燕红;;基于3S技术的环罗源湾区域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4期

8 徐金涛;张奇;徐力刚;;抚仙湖集水域地表径流入湖水量模拟[J];湖泊科学;2007年06期

9 张恒嘉;;我国雨水资源化概况及其利用分区[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5期

10 赵西宁;冯浩;吴普特;汪有科;高建恩;;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研发重点[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光东;杨毅;吴山;;基于SWMM模型的北京市山区清水河流域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陈学华;ArcGIS支持下的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张玉珍;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党宏忠;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水文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晋华;双超式产流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段喜明;三川河流域雨水资源化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晓东;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温熙胜;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邹桂红;基于AnnAGNPS模型的非点源污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艳辉;红壤区坡面径流调控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翠翠;基于SWAT模型的黄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吕磊;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黄海波;都市农业村域非点源氮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丽红;岩溶槽谷流域地表降水径流过程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旭;上海市典型都市农业区域非点源磷素污染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练雄;上海滴水湖集水区土地利用动态及其对径流污染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柳行;土门西沟流域基于SCS模型的径流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李海军;天山中部天然云杉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10 燕东;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国,付素华;密云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研究[J];北京水利;2000年03期

2 袁艺,史培军;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SCS模型在深圳市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张银辉;SWAT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4 符素华,刘宝元,吴敬东,段淑怀;北京地区坡面径流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5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周宇宇;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6期

6 刘雅妮,武建军,夏虹,范锦龙;地表蒸散遥感反演双层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7 宋阳;刘连友;严平;曹彤;;土壤可蚀性研究述评[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8 张钰娴;穆兴民;王飞;;径流曲线数模型(SCS-CN)参数λ在黄土丘陵区的率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5期

9 宋向阳;吴发启;赵龙山;吴光艳;张青峰;;基于DEM的延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与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10 李健,,高崇云,李国平,陈海迟,张建新;黄土丘陵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建国;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彭定志;基于RS和GIS的水文模型以及洪灾监测评估系统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常斌;陇西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文义,全永哲;无资料地区水资源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吉林水利;2003年10期

2 陈民;冯宇鹏;冯德光;;海河流域两次水资源量调查评价对比分析[J];海河水利;2006年05期

3 武桂梅,张稳柱;水资源量减少原因浅析[J];山西水利;1996年05期

4 杨文磊;世界各国水资源量比较[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8年01期

5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最少的前45个国家(按1990年人口统计)[J];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6 何宇;吴艳春;田志成;;哈尔滨市水资源量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02期

7 梁文章;孙玉华;孙宝杰;;辽西北地区水资源量趋势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02期

8 张海燕;王新民;徐运辉;王童;;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人均水资源量趋势分析[J];世界地质;2011年02期

9 余连勇;宋来明;范廷恩;;沙东南—渤中地区馆陶组水资源量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2年03期

10 曹万金;林子辉;关垣;;总水资源量与开采水平关系的探讨[J];水文;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斌;彭功勋;张丽;;关于水资源量概念的探讨及其内涵的延拓——水丰度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秀明;汪洋;韩慧毅;;大连市近53年来水资源量的变化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一辑)选编[C];2011年

3 李荣;阮祥;林丽;刘晓艳;黄跃青;;郑州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量的初步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石亚东;莫李娟;;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5 吴修锋;周杰;吴时强;徐世凯;;沿江闸门调度对太湖流域水资源量的作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6 王维理;李文平;张志勇;;沙漠区特大水源地评价及环境影响效应[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曲际水;张韵;方先金;;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举措——城市污水资源化示范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甄婷婷;徐宗学;;基于SWAT模型的卢氏流域蓝水绿水资源量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卢耀如;;对西南旱灾的思考及建议[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石亚东;夏光平;陈方;甘升伟;;太湖流域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对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继峰;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N];周口日报;2008年

2 姚润丰;水利部 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减近二成[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王晓华 高峰;新疆 四年来巧遇丰水期 全区水资源量喜增[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见习记者 杨世朋;人均水资源量逼近“红线”[N];温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王孟鹤;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17%[N];平顶山日报;2011年

6 王英;太原地下水水位连续五年上升[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记者 李玲 王文朋;低碳生活从节水开始[N];东营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贺勇 施晓慧 马龙;北京解“渴”,开源更要节流[N];人民日报;2014年

9 王科杰 靳营;节水,从点滴做起[N];抚顺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郑礼志;缺水的现实与可预期的未来[N];遵义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民;干旱区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秀雯;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支流水资源量分配初步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张林海;宁夏盐池沙地水资源量评价[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3 龚峰;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4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94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