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水资源特性与演变情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23:02
【摘要】:这篇论文共包括六部分:绪论;概况;降水与蒸发;水资源量;水质;总结和展望。研究内容包括降水与蒸发特性分析,水资源量计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现状水质及其演化趋势。 将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作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66.1毫米。把1956~2000年平均径流量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838.8万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118.5毫米。并以1980~2000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作为近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176.1万立方米。 全区人均占有水量为379立方米。淄川区地表水实际供水量为2964万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30%。淄川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075.5万立方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8026.4万立方米,地下水开采率为53%。 经过统计分析,淄川区水资源总量偏少,水污染严重,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与水资源分布不一致。因而需要保护水源、减少污染,提高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合理规划调配地下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V211.11
【图文】:
根据各选用站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的分析计算成果,以常年站作为主要依据,以汛期站作为辅助,分别点绘了淄川区1956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1980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1、3.2。在绘制等值线图时,以各站统计参数为依据,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以及资料精度,又不拘泥于个别站的统计数据,以免造成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中心,综合分析等值线的合理走向。但对于符合气候和地理规律的高值区要反映出来,使等值线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图3.1淄川区1956~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图3.2淄川区1980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3)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勾绘等值线图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合理性检查:首先,从等值线地区分来看,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的走向、梯度及高低值区,基本上同淄川区的地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相符合。其次,以水资源计算区为单元,以各计算区各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值,再从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上量算出同一分区的年降水量均值,作为量算值,经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均不超过1.5%,表明等值线图精度高。第三,将绘制的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了对照,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与全省、相邻区县等值线图衔接良好。2、降水量地区分布规律淄川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66.lmm,折合水量66543万扩。淄川区处鲁山以北,东、西环山,向北倾伏,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的走向大致相同,基本呈东西走向,
本文编号:2737400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V211.11
【图文】:
根据各选用站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的分析计算成果,以常年站作为主要依据,以汛期站作为辅助,分别点绘了淄川区1956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1980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1、3.2。在绘制等值线图时,以各站统计参数为依据,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以及资料精度,又不拘泥于个别站的统计数据,以免造成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中心,综合分析等值线的合理走向。但对于符合气候和地理规律的高值区要反映出来,使等值线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图3.1淄川区1956~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图3.2淄川区1980一2000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3)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勾绘等值线图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合理性检查:首先,从等值线地区分来看,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的走向、梯度及高低值区,基本上同淄川区的地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相符合。其次,以水资源计算区为单元,以各计算区各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值,再从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上量算出同一分区的年降水量均值,作为量算值,经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均不超过1.5%,表明等值线图精度高。第三,将绘制的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了对照,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与全省、相邻区县等值线图衔接良好。2、降水量地区分布规律淄川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66.lmm,折合水量66543万扩。淄川区处鲁山以北,东、西环山,向北倾伏,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的走向大致相同,基本呈东西走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卫华,李树文,赵秀娟,朱长军,武强;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水文;2005年02期
2 卞建民,杨建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4期
3 谢新民,周之豪;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模糊管理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1996年08期
4 刘立才,陈鸿汉,马振民,高宗军;泰安市岩溶水环境系统模拟分析[J];水利学报;2003年02期
5 刘明柱,陈鸿汉,叶念军,胡丽琴;GIS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2年01期
6 武强,邹德禹,董东林,江中云,黄晓玲,李文鹏,郝爱兵;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737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3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