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用模型及政策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205;F224
【部分图文】:
图 3.1 原料质量平衡Fig 3.1 mass balance of matierials来源:引邓南圣《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上)》52 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年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矿产局(U.S. Bureau Of Mines USBM)采用质量平衡研究包括砷、铜、铅、汞.钨、锌等金属或矿物的流动过程,预先了解每一产品原料的流动、鉴别减少废物的机会,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且评价化在产品、使用、再循环和散失方面的数据。这些研究评估了矿产品的使用、
图 3.2 反馈回路Fig3.2 feedback loop按一定顺序将产生控制作用的决策环节、系统水平变量和关息变量连接在一起,从调节控制作用的决策环节出发,而后合回路。可利用信息,即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信息是调节控stream)的现行决策的基础。控制作用将改变系统的水平值,水平)变量是产生与系统水平变量有关的信息量的发生器,会有延迟或误差。信息量是系统的表观水平(apparent leve真实水平有差别。对决策过程而言,决策的基础是与系统水表观水平),而不是系统的真实水平值,图 3.2 表示的单回简单形式。实际上,在回路中,可能存在有依次出现的附加系统中,也可以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回路。例如,在仓库中要则需要订购补给的原材料。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成为反馈回,如图 3.3 所示。
图 3.2 反馈回路Fig3.2 feedback loop定顺序将产生控制作用的决策环节、系统水平变量连接在一起,从调节控制作用的决策环节出发路。可利用信息,即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信息是eam)的现行决策的基础。控制作用将改变系统的水)变量是产生与系统水平变量有关的信息量的发有延迟或误差。信息量是系统的表观水平(appar水平有差别。对决策过程而言,决策的基础是与观水平),而不是系统的真实水平值,图 3.2 表示形式。实际上,在回路中,可能存在有依次出现中,也可以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回路。例如,在仓要订购补给的原材料。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成为如图 3.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立新;试论循环经济中的矿业开发[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04期
2 彭攀;丁丹;;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士香;;探索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道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4 李彦玮;霍海燕;;制约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以包钢稀土高科为例[J];北方经济;2007年10期
5 宿俊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J];发展;2008年04期
6 冯之浚;;制定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园规划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6期
7 弓晓燕;;试说循环经济[J];山西科技;2010年03期
8 ;“城市矿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本——左铁镛院士谈资源节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道[J];华东科技;2010年07期
9 肖丹;胡恩燕;;国家奖:“低碳”时代的推动力[J];中国科技奖励;2010年07期
10 ;卷首语[J];青海科技;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4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鹏;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刁沙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石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3 李慧;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永安;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黄炯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淑杰;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银涛;甘肃省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马汝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郭安斌;延边地区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5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4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