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2 23:30
  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对于认识区域地下水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状况、建立国家-省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支撑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依据。本文基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承载协调理论,定义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从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属性出发,分别建立了承载本底、承载状态两个层次的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和评价流程。以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地下水开采程度作为基础指标,来初步判断承载本底、承载状态等级,而后利用地下水背景质量等级对承载本底初步结果进行修正,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取地下水污染程度、地面沉降程度、海水入侵程度、土壤盐渍化程度等一项或多项指标作为承载状态的修正指标,对承载状态初步结果进行修正;综合承载本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确定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应用此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整体偏弱,202个县级行政区中承载能力强的有18个,较强的有72个,中等的有19个...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4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图

框架图,理论技术,资源环境,框架


按照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面向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宏观性评价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细致性评价,前者主要采用总体性的评价指标从宏观尺度上综合反映大区域范围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弱程度和空间差异性,后者主要是通过可以反映本研究区的特征性指标来较精细地刻画研究区内部的承载能力差异。本文重点讨论区域性宏观评价方法。1.2 定义与内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科技发展对策[J]. 席北斗,李娟,汪洋,唐军,洪慧.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1)
[2]我国重点海岸带地下水资源问题与海水入侵防控[J]. 高茂生,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0)
[3]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情景分析[J]. 杨琳琳,李波,付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4]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 刘敏,聂振龙,王金哲,汪丽芳.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6)
[5]中国不同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J]. 郭华明,郭琦,贾永锋,刘泽云,姜玉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3)
[6]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例[J]. 田静宜,王新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7]华北平原灌溉用水强度与地下水承载力适应性状况[J]. 张光辉,费宇红,刘春华,严明疆,王金哲.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1)
[8]中国东部主要平原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J]. 文冬光,林良俊,孙继朝,张兆吉,姜月华,叶念军,费宇红,钱永,龚建师,周迅,张玉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2)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任玉忠,叶芳,高树东,姜道德,谭绪德,王依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5)
[10]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  地理科学. 2011(11)



本文编号:3452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452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