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及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年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及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敖强国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氯吡格雷作为继阿司匹林后新的一类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PCI术后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明显。然而,既往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疗程一般控制在1年以内,目前部分研究提出延长使用氯吡格雷的时间,以期获得更优的临床预后。为明确更长期使用氯吡格雷是否有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远期预后,我们回顾分析了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远期预后的影响,借此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和临床预后的关系;同时评价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对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对比研究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8例ACS病人。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时、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各组临床资料,首次治疗前、1年时及2年时血小板、凝血和血脂指标进行比较。 入选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老年高干病房住院的32例冠心病患者。利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两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天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_(Thrombin、MA_(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 结果: (一)回顾性临床研究:首次治疗前,各组间临床资料、血小板、凝血和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年时三组的血小板、凝血和血脂指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与首次治疗前比较血小板、凝血指标(TT、APTT、PT、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B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确诊ACS后均接受正规调脂治疗,1年时血脂指标与首次治疗前比较,TC、TG和LDL明显降低,HD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在出院后1年时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降低(9.68%vs 2.36%,p<0.05)(9.68%vs 2.54%,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15%vs 1.57%,p>0.05)(2.15%vs 1.69%,p>0.05)和卒中(2.15%vs 0.79%,p>0.05)(2.15%vs 0.85%,p>0.05)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终点显著下降(13.98%vs 4.72%,p<0.05)(13.98%vs 5.08%,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发生率和联合终点均无显著差异。1年时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 2年时三组的血小板、凝血和血脂指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与首次治疗前比较血小板、凝血指标(TT、APTT、PT、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B明显下降(p<0.05),TC、TG和LDL明显降低(p<0.01),HDL明显升高(p<0.01);与1年时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在出院后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降低(15.10%vs 6.30%,p<0.05)(15.10%vs 5.93%,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45%vs 3.94%,p>0.05)(6.45%vs 3.39%,p>0.05)和卒中(5.38%vs 3.15%,p>O.05)(5.38%vs 2.54%,p>0.05)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联合终点显著下降(26.88%vs 13.39%,p<0.05)(26.88%vs 11.86%,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及联合终点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 (二)前瞻性血小板功能试验:利用血栓弹图和血小板聚集仪力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天后与服药前比较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ADP诱导血邪逡种坡?50.06±16.98%vs 18.28±7.94%,p<0.01),MA_(ACP)(38.10±11.87mmvs 57.84±8.26mm,p<0.01)显著减少;血小板聚集率(52.73±10.72%vs74.06±6.60%,p<0.01)明显减少。 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基础上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连续服用氯吡格雷2年的患者比仅服用1年的患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同时,实验室检测证实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4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宿;蒋耀光;葛衡江;唐小唪;;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2 周曙;廖荣宗;区锦燕;罗富荣;吴征杰;;闭合股骨骨折围术期血栓弹力图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7年03期
3 陈家华,廖建梅,殷国平,张建,王佳;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翠芬;刘建;娄世锋;常淑芳;马蓉;伍丽;;血栓弹力图在诊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3期
2 雷蕾;刘丹彦;吴会生;邹磊;安民;刘少星;;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纤溶参数对深静脉血栓的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0期
3 文静;李代京;陈宁;赵艳茹;秦颖;李春梅;吴玉容;;吲哚氰绿试验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肝脏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05期
4 敖强国;张丽萍;李健;盛丽;李冬云;于鹤鹏;;氯吡格雷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5 韩玮;罗建平;刘惠亮;马春梅;刘英;荆立敏;;氯吡格雷抵抗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远期预后关系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6 张倩;王春梅;朱小玲;艾辉;王成钢;;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05期
7 黄树勇;余海波;;创伤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格日勒;任志亮;;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9 格日勒;任志亮;郭欣君;赵颖超;;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韩秋青;王玉亮;;血栓弹力图在肝脏疾病的应用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佳琴;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泽荣;穴位艾灸对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血凝指标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黄洁伟;川芎嗪干预髋部骨折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孙莹;P2Y1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5 苏庆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疗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6 王应志;PCI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CD62p表达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刘炜;淋巴瘤患者凝血指标PT、APTT、FIB变化的临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9 黄树勇;自拟活血通脉汤干预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余广炜;脑心通对CYP2C19~*2基因突变气虚血瘀体质志愿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调节[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训芝,吴新民,陈铭,袁家颖,张生锁;开胸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血活性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2 胡弋,葛衡江,周蓉;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徐生根;肢体创伤后机体凝血系统改变有关指标检测的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1期
4 赖启明;应用血栓弹力图描记术动态观察高凝状态的改变[J];临床检验杂志;1996年06期
5 曹忠平,陶国才,刘怀琼;15例肝移植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常规凝血监测和血栓弹性图监测指标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12期
6 孙荣华;索翠萍;;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年02期
7 苗其云,田长承;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1年22期
8 陈新,张国祯,张红;血栓弹力图在高凝状态检测中的应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9 廖荣宗,区锦燕,吴征杰,罗富荣,周曙,陈耀雄,彭健泓;股骨骨折术前血栓弹力图的价值[J];中国骨伤;2005年03期
10 汤文浩,李国强,王凤臣,高乃荣,嵇振岭,杨德同,王尔慧;食管癌组织中纤溶成份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步振;黄丽娜;;急性肾衰时血小板功能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2 徐宁 ,刘忠英;高浓度二十碳五烯酸鱼油对血小板功能亢进的影响(摘要)[J];复旦学报(医学版);1991年05期
3 倪廷枢;;血小板对缺血性心脏病人血浆的反应[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76年01期
4 邢诒鉴;;治疗血栓栓塞病的抗血小板药物[J];新医药通讯;1979年06期
5 韩忠朝;;肿瘤转移与血小板[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6 张象贤;王振义;;前列腺素、环核苷酸和钙对血小板功能调节作用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5年05期
7 田浩明;梁荩忠;李炎;余叶蓉;陈源;张翔迅;黄明惠;;阿斯匹林对糖尿病人血糖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四川医学;1989年04期
8 薛丽华;吴葆杰;周序斌;;阿司匹林和烟酸联合应用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10期
9 吴永华;;白蛋白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血小板凝集抑制的效果[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3年12期
10 刘平;尿毒症患者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荣;;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分析[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姚红霞;黄莉;林丽娥;吴从明;姚志明;王谷云;王华;饶若;符祥俊;唐瑞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小板数量关系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李玉峰;王士雯;周荣斌;王树春;黎莉;李宾;;缺血性心衰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李达;阮仕荣;阎峰;胡安军;;磷及氢氟酸伤后对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5 傅向华;王倩;郝国贞;姜云发;汪雁博;范卫泽;;不同种类他汀药物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辛念;李玉娟;邓玉林;李岩;;龙血竭提取物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种兆忠;李欣志;徐秋萍;孙建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三乙酰莽草酸的干预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王红漫;邓华聪;刘万里;;对氧磷酯酶-1对内皮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朱妙章;藏益民;陈士良;马新亮;赵志青;;局部缺血区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特点[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10 朱文忠;刘毅;许涛;张伟时;王天舒;杜健儿;邓小明;;吸收性微孔多聚糖止血颗粒对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患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崔钊;[N];健康报;2007年
2 万同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柳堤;[N];健康报;2006年
4 哈尔滨市中心血站柳堤;[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吕乃群;[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姜莹莹;[N];北京科技报;2008年
7 韩咏霞;[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王顺年 吴新荣;[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日报记者 曾繁华;[N];柳州日报;2011年
10 殷浩;[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强;人工发酵虫草菌醇提取物CsB-851对实验性兔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
2 刘海波;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中血小板功能及前列腺素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3 邵明哲;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和程度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等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心内膜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及紫杉醇慢速释放支架对血小板功能及内皮再生影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纪宏文;1.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2. 以及抑肽酶、乌司他丁对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早期心肌梗塞发生率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6 赵晓民;血压波动性增高致微循环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海坤;Tyro 3亚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调节造血中的功能[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明雪;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模型与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唐晓芳;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药物基因组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林松柏;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血小板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祖兰;血小板功能实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曹丰;小冠脉支架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作用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程彦;抗炎抗凝双效融合蛋白TAP-SSL5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唐倩;苯并芘对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明颖;前列腺素E_1脂微球制剂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围体外循环期血小板保护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卢洁;Sonoclot监测冠心病病人服用不同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邵月娟;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用于体外循环对凝血影响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宋心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冰;饮酒与血栓关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赵瑞;清脂胶囊抑制热毒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分析[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本文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0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