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消渴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3期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5-01-13 10:57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肾病方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尿mALB、β2-MG、TRF及血HCY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46例糖尿病肾病Ⅲ期,并且中医证型属于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的患者,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观察方法。所有纳入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对受试患者给予自拟中药消渴肾病方口服,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尿β2-MG、尿TRF,以及血HCY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0%,在改善化验指标方面,消渴肾病方能降低尿mALB含量,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也能降低尿β2-MG、TRF以及血HCY的含量,且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消渴肾病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消渴肾病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尿中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能降低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相关指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3期; 气阴两虚; 痰瘀互结型; 消渴肾病方; 
 

前言

糖尿病肾脏疾病作为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肾小球与肾血管的硬化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使得肾脏病加重,其危害性仅其次于心脑血管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风险。糖尿病本身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这种代谢异常日久损害机体的各种IE器官,最终导致DKD的发生。而日前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继2010年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调查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中约1.139亿人患有DM,患病率可达11.6%,较之前的9.7%又有大幅度的上涨。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致使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使得在18-29岁的年轻人群中有40%及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糖尿病患者;与此同时,有2/3的糖尿病患者未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使得糖尿病进一步威胁人类健康的风险在逐渐蔓延。
因糖尿病发展为DKD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一般病程在十年以上就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疾病,由于肾脏内肾小球内压的升高,血液的滤过和灌注增强,使得肾小球肥大,在这种情况下,肾脏的病理发生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临床出现蛋白尿,由于蛋白的漏出,肾脏病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而导致ESRD,ESRD病患者中由糖尿病肾脏疾病所引发者也再日益增加。病程长短有关,至于其发病机制尚未能明确阐述。因此,积极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早期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肾病则在临床上有较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糖尿病肾病的控制,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控制血糖、血压,调脂等。而近年来对传统中药的研宄显现出中药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的优势,中药对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尿蛋白含量、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导师宋立群教授临证数十年,本研宄在导师的指导下,注重脾肾在DKD病机中的重要地位,采用消渴肾病方对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有效地控制DKD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在DKD早期就能给予有效干预,起到较好的疗效。本次研究观察消渴肾病方对DKD3期患者尿mALB、尿e 2-MG、尿TRF和血HCY的影响,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比较,证实了消渴肾病方对早期DKD3其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早期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
..............................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1.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溯源
DKD是由DM发展而来,祖国医学中根据其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初期将其归纳为“消渴病”的范畴,因在古籍中未对糖尿病肾病提出具体的病名,故而依据其后期的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腰痛”、“水肿”、“肾消”、“肾劳”、“尿独”、“关格”、“虚劳”等范畴。临床上多数医家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关于DM中医学对其认识较早、较全面,在大量的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
“消渴病”最早论述可见于《黄帝内经》,从病因的角度,认为喜食肥甘、心情抑郁、过度劳累、五脏柔弱等因素,均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诚如:《素问?奇病论》载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内经》的描述中,我们可总结出一些关于“脾瘅”的基本信息,解释了脾瘅是由于平素多食肥甘辛辣之品,而口中具有甘甜粘腻之性,常人长期嗜食甘美,可使形体发胖,肥甘厚味蕴而为热,陈气积聚阻滞气机,如未经及时的治疗,“脾瘅”可进一步发展转为“消渴”。并指出了关于”脾瘅”的治疗可用佩兰除其陈气。
《素问?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捧,易伤;脾脆则善病消摔,易伤;肾脆则善病消库,易伤。”指出“五脏脆弱”可成“消瘅”。王冰注:“消谓之消,捧谓之伏热,‘高’膏也,‘梁’粱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渴,故热气内持发为消渴。”此论述仍是对病因的阐述,常吃富营养食物的人容易引起此类疾病,笔耕文化传播,因“内热”而发为“消渴”。上述指出“消捧”的发生与心、肝、脾、肺、肾的虚弱相关,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糖尿病并发症期。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肾病(DKD)即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由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而导致的毛细血管间的肾小球硬化症,系I、II型糖尿病患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DM患者导致肾功能衰竭,进展为ESRD的首要原因。在205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会是继2007年人数2.46亿的1.54倍。
自1936年,DM患者的肾脏组织改变由Kimmelsteil和Wilson首次描述出来,国内外学者对本病的研宄的进展很大。据1996年美国肾脏病资料库(USRD)的统计资料表明,DKD在ESRD患者中占首位,约为36.39%。欧洲7.9%ESRD患者为DKD。日本28%ESRD患者为DKD【21】。目前世界全部ESRD患者约5%为DKD【22】。在我国约5%的ESRD患者为DKD,虽然我国DKD患者所占比例不如其他发达国家高,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大,发病总人数髙于其他发达国家【23】。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组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大血管疾病状况,统计了国内各大城市24496例内分泌科糖尿病住院患者,结果显示:在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有22.5%的1型DM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中,34.7%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24】。
DKD发生率因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而有所不同,约有30%-50%的1型DM患者病程经过15-20年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25】。约为5%-10%的2型DM患者可出现氣质血症【26】。但由于2型DM比1型DM的患者总人数高1 0倍以上,故发展为ESRD的绝对人数比1型DM患者多。另外,家族【27】、种族【28】因素也与DKD的发生有关系。
.............................................

资料与方法 ................................23-29 
1. 临床资料 .........................23-26 
2. 研究方法 ...................26-29 
结果 .................................29-32 

讨论

1. DKD三期的主要病机
DKD本为中医的消渴肾病,疾病三期的病机关键是气阴耗伤,肺脾肾受损,消渴日久,肺脾肾功能失调,精失封藏,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以致邪实内生,痰疲互结。早期积极防治消渴肾病,对糖尿病肾病3期气阴两虚、痰疲互结型患者采用健脾补肾、益气养阴、祛痰化疲之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使脏腑功能得到改善,防止疾病进一步转变,甚至发展为气血阴阳俱虚。
1.1消渴肾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消渴肾病由消渴病日久发展而来,其与肺脾肾三脏相关。消渴病初期多见阴虚燥热,日久正气耗伤,可见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肺主一身之气,有赖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生,具有宣发肃降之功,可输布津液,司腠理之开闺,乃水之上源,同时肾之蒸腾气化之功亦可对其造成影响。消渴患者,肺阴亏虚、燥热偏盛,日久肺气耗损无以输布精液,精微不能外达濡养肌肤腠理,然肺病其气统摄失职,精微下行随小便外泄,故见口渴欲饮,尿频量多。脾胃之气日耗、运化失权,脾不散精上输于肺,脾不能输布津液,而致肺胃阴亏,燥热内盛,下亦可耗伤肾阴,故而见口渴欲饮;此外,脾有运化水谷之功,脾气虚不能转运精微,脾失统摄,水谷精微外泄,故见尿池、消谷善饥,却见日益消瘦。金水相生,肺肾同病,肺阴虚日久累及肾中元阴元阳,肾中阴精亏虚,阳失潜藏,阴火上燔心肺,则阴虚更甚;脾胃受损,后天水谷精微无以充养先天,肾阴亦亏,虚火上扰,反中灼脾胃导致消谷善饥;肾气亏虚,固摄失权,精微外泄,尿多混池如脂膏。正所谓“盖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治在脾,其本在肾。”在消渴肾病中,肾最为重要,肾主水,肾中元阳随肾之真阴亏虚日耗,失其蒸腾气化之职,津液输布异常,见口渴多饮、小便不利、浮肿,肾阳虚衰,开阖失司,失于封藏,蛋白从尿中排除。
............................

结论

1.消渴肾病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消渴肾病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尿中微量白蛋白、P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能降低糖尿病肾病III期患者的相关指标。
受试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0%,在改善化验指标方面,消渴肾病方能降低尿mALB含量,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也能降低尿p2-MG、TRF以及血HCY的含量,且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参考文献:

[1] 李俊燕,谭英姿,冯国鄞,贺林,周里钢,陆灏.  糖尿病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J]. 遗传2012(12)
[2] 徐红珍,王露,马正坤.  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2012(26)
[3] 朱玲娜,唐丽琴.  糖尿病肾病中氧化应激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12(09)
[4] 过七根.  传统中药旱莲草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2(24)
[5] 张水兵,张耀华.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血流的价值[J]. 江西医药2012(08)
[6] 陈志远,王兴.  中药鬼箭羽降血糖研究进展[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03)
[7] 于倩,张沫,刘德敏.  TGF-β1、CTGF基因的过表达与早期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J]. 天津医药2012(03)
[8] 唐明照,吴吕燕.  Cys-C、HCY、Hs-CRP、β2-MG、C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2012(03)
[9] 李娜,孙汇,王拓,詹巾卓,韩笑,安丽萍,杜培革.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10] 吴玉兰,曹运长.  中药金樱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01)



本文编号:11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1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d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