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DWI、DCE-MRI成像特征与分子亚型、预后因子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8 21:06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成像特征与乳腺癌分子亚型、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预测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潜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196例首诊浸润性导管癌病例,所有患者在未介入治疗前行DWI及DCE-MRI扫描。所有患者均具备完整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信息,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及基因扩增情况确定分子亚型。利用西门子3.0 T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时间-信号曲线(TIC)、早期强化率(EER)及ADC值,记录形态学特征,分析各影像特征与分子亚型、预后因子(肿块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Ki67)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ADC值:病理高级别组、淋巴结转移组低于低级组、非转移组:0.864×10-3mm2/s VS 0.946×10-3mm2/s、0.867×10-3mm2/s VS 0.907×10-3mm2/s(P=0.000-0.013,r=-0.265--0.177)。2.EER:病理高级别组、淋巴结转移组高于低级组、非转移组:168.3%VS 148.2%、168.9%VS 160.1%(P=0.019-0.037,r=0.168-0.149)。3.TIC类型与病理分级、HER2+呈正相关(P=0.000-0.001,r=0.287-0.228)。4.肿瘤大小:ER、PR阳性组小于阴性组:2.5cm VS 3.2cm、2.6士1.1cm VS 3.4士1.4cm(P=0.000,r=-0.289--0.297);HER2+、Ki67高表达组大于阴性组:3.2cm VS 2.4cm、2.6cm VS 2.4cm(P=0.001-0.023,r=0.247-0.273);Luminal型小于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2.5cm VS 3.5cm、2.5cm VS 3.2cm(P=0.000-0.045)。5.毛刺征与ER、PR呈正相关(P=0.001,r=0.298-0.308);与Ki67高表达、分子亚型呈负相关(P=0.009-0.001,r=-0.185--0.235)。6.PR阴性表达、Ki67高表达病灶更易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P=0.01-0.003,r=-0.183-0.212)。7.贝叶斯判别分析:ADC值、EER、分叶征、毛刺征、强化方式、TIC类型等参数不能很好预测免疫组化因子表达情况及分子亚型类别(P0.05);但上述参数对病理分级预测效果良好((34)2=2.033,P=0.153)。结论ADC值、EER、分叶征、毛刺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曲线等参数与预后因子、分子亚型间部分具有低度相关性,利用贝叶斯模型判别分析显示上述成像参数并不能够很好预测免疫组化因子表达情况及分子亚型,但上述参数对病理分级预测效果良好,错判率为9.69%,提示DWI、DCE-MRI在预测乳腺癌免疫组化因子表达、分子亚型方面不具有可行性,但其在鉴别乳腺癌病理高、低级别方面具有价值,可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病理缓解评估。
【图文】:
图 2 女性,45 岁,左乳外下象限浸润性导管癌 3 级,Basal-like 型,腋窝淋巴结转移。A~C:病变 T2 压脂呈高信号,边界清晰,DWI 及 ADC 图示弥散受限,ADC 值为 0.86×10-3mm2/s。E~F:DCE-MRI 不均匀强化,,边缘呈环形强化,EER 为 140.5%,TIC 曲线呈Ⅲ型。
39 岁,左乳外上象限浸润性导管癌Ⅰ级,Luminal B 型,腋窝淋巴结转移。A~C:病变 T2 压脂呈高信号,边缘毛刺,DWI 及 ADC 图示弥散受限,ADC 值为 0.98×10-3mm2/s。E~F:DCE-MRI 不均匀明显强化,EER 为 160%,TIC 曲线呈Ⅲ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9;R445.2
本文编号:2619831
【图文】:
图 2 女性,45 岁,左乳外下象限浸润性导管癌 3 级,Basal-like 型,腋窝淋巴结转移。A~C:病变 T2 压脂呈高信号,边界清晰,DWI 及 ADC 图示弥散受限,ADC 值为 0.86×10-3mm2/s。E~F:DCE-MRI 不均匀强化,,边缘呈环形强化,EER 为 140.5%,TIC 曲线呈Ⅲ型。
39 岁,左乳外上象限浸润性导管癌Ⅰ级,Luminal B 型,腋窝淋巴结转移。A~C:病变 T2 压脂呈高信号,边缘毛刺,DWI 及 ADC 图示弥散受限,ADC 值为 0.98×10-3mm2/s。E~F:DCE-MRI 不均匀明显强化,EER 为 160%,TIC 曲线呈Ⅲ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9;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婷婷;孙圣荣;;多模态磁共振诊断乳腺疾病及其与乳腺癌预后因子的相关分析[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10期
2 王盈盈;常晓丹;付娇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 T MRI表现与预后因子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4年02期
3 赵莉芸;周纯武;张仁知;李静;;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7期
4 舒虹;梅金红;谭亚敏;裴莉;;乳腺癌MRI形态学表现与ER、PR、CerbB-2及Ki-67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年08期
5 谷爽;苏天昊;靳二虎;梁宇霆;马大庆;;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I型曲线的临床意义[J];磁共振成像;2011年03期
6 徐慧;贾文霄;周梅;;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2期
7 张仁知;周纯武;欧阳汉;李静;;94例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3.0T 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06期
8 李宝江,朱志华,王军业,侯景辉,赵进明,张蓬原,姚广裕,王曦,龙浩,杨名添,戎铁;Ki67、P53、VEGF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200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灵;乳腺癌MRI表现与生物因子ER、PR、c-erbB-2、p53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9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198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