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KIR单倍型及2DS1基因在微移植中临床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4:36
【摘要】:目的:研究KIR基因检测在微移植中意义,由此了解KIR如何在微移植中应用。背景:“微移植”把HLA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了应用人群。因为保留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移植物在受者体内形成供体微量嵌合体(微嵌合体,2.5%),产生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或肿瘤作用(GVL或GVT),又因为没有对受者进行以免疫抑制为目的的预处理,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而且没有形成完全供者型嵌合体,从而避免了临床常见的GVHD,所以不同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白血病或其他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NK细胞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早重建的淋巴细胞群体。在针对NK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研究中,人们发现NK细胞的异源反应活性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重要的影响。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是表达在NK细胞及部分T细胞表面的一类受体,对NK细胞发挥作用有着重要影响。微移植后并不能将疾病持续控制,需要多次、反复程序性输注,这一系列的优点和不足均可能与NK细胞及其KIR的表达相关。方法:介绍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微移植的特点、NK细胞及KIR,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白血病患者微移植过程中其KIR基因的分析等对患者的影响。回顾性研究纳入单中心共30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患者均有各自的供者,患者供者及其家属均签署微移植治疗知情同意书并同意进行微移植治疗。微移植前供者及患者均留取标本检测HLA、KIR等。所有供者均给予G-CSF进行动员,所有受者均进行1次以上的微移植治疗。单因素分析第一次微移植中KIR与治疗相关因素和总体预后的相关关系,总结并得出相关结论。本次研究共纳入30名患者。微移植前为初治状态的有13名(微移植前未行诱导性化疗或其他针对肿瘤细胞治疗),非初治但经多次诱导化疗已经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12名,非初治且经过多次化疗未达到CR或复发的患者5名。男女比1:1。平均年龄为56岁,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16岁。30名患者均诊断为AML,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结果:输注的细胞成分方面,输注的单核细胞数(MNC)1.81±0.57×10~8/kg(缺失1人数据),输注CD34~+细胞数为1.90±0.94×10~6/kg,输注CD3~+细胞数为0.80±0.33×10~8/kg,输注NK细胞数为1.75±1.44×10~7/kg。输注细胞后造血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为9±3.80天(缺失1人数据),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3.44±4.68天(缺失3人数据)。移植前已经获得CR的患者比例为33.3%,1次微移植后CR率为73.3%。截止到随访结束,1年OS率为73.3%,2年OS率为43.3%,3年OS率为20%。KIR单倍体型方面:单倍型相同的供受者有19对,不同的供受者有9对,缺失2对,分别占30对供受者63.3%、30%、6.7%。Fisher检验与第一次微移植后是否缓解关系提示p=0.4520.05,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提示p=0.9260.05,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提示其与白细胞恢复时间相关关系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血小板恢复时间关系p=0.940,无统计学意义。单倍型相同组白细胞恢复时间为10.05±3.87天,不同组白细胞恢复时间为6.88±3.23天。初治13名患者分析结果与总体30名患者相近。2DS1基因方面:总体30人中,供者、受者分别存在2DS1基因对第一次微移植治疗后是否缓解Fisher检验提示p=0.653,p=0.49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OS生存曲线提示(p=0.114,p=0.252,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提示其与造血恢复时间关系:供者对白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p=0.727,p=0.884,受者对白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p=0.454,p=0.804,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3名初治患者中,供者、受者存在2DS1基因(供者出现比例为53%,受者出现比例为38.5%)对第一次微移植治疗是否缓解经Fisher检验提示p=0.641,p=0.73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供者、受者存在2DS1对OS关系经生存函数比较提示p=0.0070.05,p=0.0230.05,均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提示其与造血恢复时间关系:供者存在该基因对白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p=0.943,p=0.705,受者存在该基因对白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p=0.712,p=0.714,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供者与受者的KIR单倍型不同可能与微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影响微移植后白细胞的恢复时间,不相同的KIR单倍型可能使其恢复时间较单倍型相同时缩短,促进微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2.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微移植治疗中,供者或受者存在2DS1基因可能与患者生存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23),即存在2DS1可能改善预后,使得生存期延长。
【图文】:

流程图,流程,受者,微嵌合体


但与 GVT 共存的就是 GVHD;微移植因为保留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移植物在受者体内形成供体微量嵌合体(微嵌合体,<2.5%),产生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或肿瘤作用(GVL 或 GVT),又因为没有对受者进行以免疫抑制为目的的预处理,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而且没有形成完全供者型嵌合体,从而避免了临床常见的 GVHD,所以不同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白血病或其他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3, 14]。4.微移植促进了化疗后造血的恢复,恢复时间较短,而其他类型的移植均有较长的造血功能恢复时间,造血恢复早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16]。1.1.4 过程第一步,HLA 不相合供者使用 G-CSF 动员造血干细胞,同时患者行预处理,即原恶性血液病标准方案的化疗;第二步,采集经 G-CSF 动员后的供者细胞,成分不单是造血干细胞,分次输注给受者或将冻存的细胞输注给受者;第三步,供受者细胞形成微嵌合体,刺激受者免疫系统,发挥 RVT 或 GVT 作用;第四步,非完全供者的微嵌合体,避免了 GVHD 且不预防 GVHD。

单倍型,中位,染色体,基因


图表 2 图 1.3 KIR 基因及 A 型单倍型在染色体中位置右侧为典型的 A 型 KIR 单倍型,其中蓝色框表示框架基因,紫色框表是框架基因),,红色框表示抑制 KIR,绿色框表示激活 KIR 基因。(ebi.ac.uk/ipd/kir/introduction.html)
【学位授予单位】:军事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57.7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一凡;KIR单倍型及2DS1基因在微移植中临床意义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623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23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