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容积旋转调强与静态固定野调强治疗计划在Ⅲb期宫颈癌放疗的剂量学优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6:11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在Ⅲb期宫颈癌的放射治疗计划中,容积旋转双弧治疗计划(VMAT)和静态固定野调强治疗计划(5F-IMRT、7F-IMRT)的剂量学优势差异。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Ⅲb期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鳞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innacle~39.6治疗计划系统,对所有患者均行5F-IMRT、7F-IMRT和双弧VMAT三种放疗方案的设计,采用模拟定位机扫描图像,对临床靶区(CTV)和周围危及器官(OAR)进行了勾画。比较了这三组治疗计划的目标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加速器总的治疗跳数(MU)和治疗照射时间Time(S)。结果:1、三种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均符合靶区处方剂量的要求,VMAT计划的CI为(1.17±0.08)优于5F-IMRT(1.07±0.11)及7F-IMRT(1.08±0.08),7F-IMRT优于5F-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处方剂量分布特点及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I)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MAT计划的MU为(553.2±111.5)明显低于5F-IMRT(627.8±119.1)及7F-IMRT(640.5±109.9);在治疗时间(Times)方面,VMAT计划的为(164.9±47.7)S显著低于5F-IMRT(407.0±52.8)S及7F-IMRT(458.7±92.5)S,5F-IMRT略低于7F-IMR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膀胱的保护,VMAT的V_(30)为(85.6±11.4)%优于5F-IMRT(91.9±8.8)%;同时V_(40)为(57.2±15.8)%优于5F-IMRT(70.4±16.8)%及7F-IMRT(62.0±13.6)%;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小肠的保护,VMAT的V_(30)为(35.6±10.4)%低于5F-IMRT(40.5±9.9)%及7F-IMRT(38.4±11.1)%,V_(40)为(9.9±7.0)%低于5F-IMRT(16.5±10.2)%及7F-IMRT(13.0±8.2)%;同时5F-IMRT的V_(15)为(84.9±7.1)%低于VMAT(90.4±6.6)%及7F-IMRT(88.7±6.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种治疗计划的直肠、双侧股骨头的受照剂量-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MRT相比,VMAT对于Ⅲb期宫颈癌的治疗:1.目标靶区的剂量分布特点相当,但VMAT的靶区适形性优于IMRT。2.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肠和膀胱的照射体积。4.对于直肠与双侧股骨头的保护,未见明显优势。5.IMRT从剂量学角度考虑,优选7F-IMRT。
【图文】:

模拟定位机


*图 1 示该研究使用的模拟定位机2.2.2 目标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 RTOG )勾画指南进行靶区勾画。为防止人误差,所有患者的靶区均由同一位放射治疗科的副主任医师勾画。2.2.2.1 目标靶区的勾画宫颈癌因为在放疗过程中会出现相当大的组织移动和肿瘤退缩情况,故勾画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被定义为原发肿瘤和亚临床病灶。包含了原发灶、整个子宫宫旁组织、整个阴道、闭孔、髂总、髂内及髂外淋巴引流区、骶前区。对于总、髂内和髂外淋巴引流区,定义为盆腔血管及其周围 7mm 的区域(包括骨肌肉、小肠),及盆壁沿线的髂内和髂外血管间的软组织区。骶前区域包括 S1S2 骶前缘至少 1cm 处的软组织。PTV 的勾画:CTV 在上下 、左右、前后方向均外扩 5mm 从而产生计划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0.55;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林林,,毛凯;术中照射限光筒剂量学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5年01期

2 李鼎九;热剂量学的进展[J];浙江肿瘤;1995年04期

3 苏镇涛,杨国山;电磁辐射剂量学研究进展[J];中国辐射卫生;2003年03期

4 高艳;张成岗;;生物电磁剂量学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5 赵卫东,陈英茂,王所亭;放射性充液球囊的剂量学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年04期

6 邓绍瑞;关于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中的剂量学限定值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1999年03期

7 於文雪,尹勇,李松毅,李宝生,邢力刚;放射治疗剂量学数据的简明管理方法[J];肿瘤防治杂志;2003年01期

8 冯宁远,刘新凡,余耘,周卫东,谷铣之;电子线平移扫描照射技术及其剂量学方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放射肿瘤学;1989年02期

9 王运来;沙翔燕;廖雄飞;葛瑞刚;;电子束环形限光筒剂量学特性的测量[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陈如松;骨骼重量参数在骨剂量学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中奇;;生物电磁剂量学概论[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牛中奇;;电磁波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的电磁剂量学概述[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生物物理与重大疾病分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牛中奇;周永军;侯建强;陈建华;王海彬;童颖;;射频电磁场的生物电磁剂量学[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任江平;;剂量学射野误差影响因素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牛中奇;尹媛媛;黄华;韩磊;刘先超;刘菲;董英华;薛佩佩;;生物电磁剂量学的数值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侯长松;程玉玺;王建华;秦文华;乔红兵;;旧CT机的剂量学评价[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李开宝;罗素明;何志坚;朱卫国;程金生;郭朝辉;;放射治疗剂量学邮寄TLD质量核查技术研究进展[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五次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智恒;姜昊;李雨;;三基色原理研究弱酸性艳红辐射脱色的剂量学效应[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侯长松;程玉玺;乔红兵;王建华;秦文华;;旧CT机的剂量学评价[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李文建;苏旭;白玉书;杨英杰;阮健磊;党秉荣;马秋峰;周利斌;郝冀芳;毛淑红;;重离子束的剂量学研究[A];第二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敏;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临床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74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74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