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血液透析人群血压波动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9:39
【摘要】:目的:血液透析患者独特的血压波动规律,给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实践中,围透析期血压的应用最为广泛,且目前血液透析血压管理的指南也多依据围透析期血压的水平。目前围透析期血压水平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存在争议,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不明确。透析室血压模式反映了透析室血压的波动规律,近来研究提示其在评估预后及间期血压负荷方面优于传统的围透析期血压,然而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透析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而同一种透析室血压在一周内的变化规律(每周血压变化模式)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临床价值亦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总结围透析期血压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分析其特征及各种混杂因素影响;2)探讨透析室血压每周变化模式与预后及间期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我们检索了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纳入了不同围透析期血压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关联的队列研究,并对纳入研究进行了剂量-反应Meta分析。2.我们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门诊固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规律透析三次),建立研究队列,开展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我们以同一周内三次透后收缩压的变化斜率(post-SBP slope)及同一周内任意两次透后收缩压的变化值(post-SBP change)作为每周血压变化模式的特征,并作为队列研究的暴露因素。结局指标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以及首次心血管事件。在随访过程中我们还监测了患者的家庭血压。结果:1.八项研究进入了最后的合并分析,共计229,688例血液透析患者。研究提示围透析期血压水平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联,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的围透析期血压范围:透前收缩压135mmHg;透前舒张压55mmHg,95mmHg;透后收缩压180mmHg;透后舒张压75mmHg。围透析期血压死亡风险曲线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血压阈值分别为,透前收缩压149mmHg,透前舒张压79mmHg,透后收缩压147mmHg,透后舒张压76mmHg。心血管混杂因素、容量负荷、透龄对围透析期死亡风险曲线具有显著影响。2.共纳入12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61.9%)透后收缩压的每周变化模式呈下降趋势(透后收缩压变化斜率0),即每周第一次透析的透后收缩压高于第二及第三次透析的透后收缩压。高透后收缩压斜率(≥0.185)以及高透后收缩压变化值(第三次透析透后收缩压-第一次透析透后收缩压≥-3)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升高独立相关。研究同时发现,高透后收缩压斜率以及高透后收缩压变化值的血液透析患者,其家庭收缩压水平在非透析日和透析日均显著高于低透后收缩压斜率及低透后收缩压变化值的患者。结论:1.围透析期血压水平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联,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的血压范围及血压阈值有助于发现高危血液透析患者,对围透析期血压死亡风险曲线的解读应结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具体特征(尤其是心血管状况、容量负荷情况以及透龄)。2.透析室血压的每周变化模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透后收缩压变化斜率及透后收缩压变化值可以用于评估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及透析间期的血压水平。
【图文】:

模式图,模式图,人群,行为


血液透析人群的周期性血压行为(模式图)

血压变化,结合起来,节点


11]。透析室血压模式就是透析室血压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通过将多个重要时间节点测得的透析室血压值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透析室血压变化轨迹的特征,借此来描述不同的透析室血压模式 (图1)。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9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瑞萨电子推出支持即时评估的血压监测评估套件[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8年06期

2 李学云;张虹;;家庭血压监测的应用及意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3 孟文文;皮红英;;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价值及应用现状[J];护理学报;2016年15期

4 邸艳荣;艾华;师芳艳;;浅谈定期的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5年04期

5 王洛;刘朝钦;王琳;刘会彬;赵丽格;李朋涛;;家庭血压监测与高血压控制率的关系研究[J];当代医学;2015年29期

6 马彩艳;;天冷 如何管理血压[J];健康博览;2018年02期

7 蒋永荣;;很多人量血压时忽略了这4点[J];人人健康;2018年05期

8 张建民;;专家解读关于血压的种种疑问[J];科学养生;2018年06期

9 王山米;;血压忽高忽低,是不是妊高症?[J];父母必读;2016年12期

10 蒋志新;;你测量血压的方法正确吗?[J];祝您健康;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微微;;居家血压监测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5年

2 刘玉梅;汪年松;;血压云端监测平台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3 刘玉梅;汪年松;;血压云端监测平台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A];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4 赵玉兰;张艳;杨爱芹;郝云;张金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规范化血压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5 陈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压的调节[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8年

6 邓亚妮;;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上海站)论文汇编[C];2015年

7 马庆春;孙宁玲;;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动脉弹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黄亚男;;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血压变化及护理[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9 朱宇清;龙杞;王辰;帅学军;陈博;孔晶;魏育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结构与血压变化的关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0 钱新荣;;“互联网+”在高血压远程管理与分级诊疗中的探索和实践[A];201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铁峰;智能手环测血压不靠谱[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鸿懿;正确测量血压 你会吗[N];健康报;2018年

3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绝经后宜早防高血压[N];大众卫生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杨六香;高血压用药 稳住血压才是硬道理[N];中国医药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董超;高血压患者应在清晨服药前测血压[N];保健时报;2017年

6 长沙市第三医院老年病一科副主任医师 付丽;夏季血压偏低 切莫自行停药[N];大众卫生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郭静;中老年人不要盲目追求低血压[N];广东科技报;2017年

8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吴兆苏;远程血压监测临床价值在哪[N];健康报;2015年

9 魏开敏;高血压防治八误区[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玉光;天凉血压攀高 自我监测很重要[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永丽;基于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2 彭晓艳;肾脏远端小管钠氯共转运子维持水盐血压平衡及参与管球反馈的机制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3 韩雨晨;血液透析人群血压波动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林冬梅;基于双目视觉的脉搏信息及血压波形测量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杰;基于云存储的安卓移动设备血压监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廖海芬;个案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家庭血压监测依从性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许可;基于肤色图像的非接触式血压测量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张素雷;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基础的血压24节气变化规律探讨[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孟丽芳;面向血压预测的多特征融合的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苗宇;基于PPG的无创连续血压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7 鱼冰洋;基于ALA模型的血压提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项颖;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血压变化与心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8年

9 刘秀云;不同病因类型的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10 段跃兴;家庭远程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1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01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2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