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核磁共振特征
发布时间:2020-08-26 02:55
【摘要】: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特点及轻型缺血性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1日-2019年1月31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等资料。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在磁共振血管成像时间飞越技术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ime of flight,MRA-TOF)上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并在HR-MRI T1WI像上分析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强化程度、斑块的高信号、斑块的形态等,在全脑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析急性梗死灶的特点。结果:共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9例,其中43例在DWI上出现高信号且入院时经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分归为轻型缺血性卒中组,其中,前循环卒中22例,后循环卒中15例,混合型卒中6例,且穿支动脉病变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26例在DWI上无高信号归入非卒中组。两组患者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组的69例患者中共170段病变血管、294个斑块纳入研究,其中两组间斑块数量(P=0.035)、斑块强化(P0.001)、斑块信号(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斑块的形态和血管的狭窄程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04和0.457)。结论:(1)轻型缺血性卒中组相比非卒中组ICAS斑块的数量较多,且斑块的强化及斑块高信号发生率较高,提示轻型缺血性卒中组斑块易损程度较高,推断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可能与易损斑块导致的穿支血管开口闭塞及动脉-动脉栓塞相关;(2)本文未发现轻型缺血性卒中与非卒中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形态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可能与本研究人群中轻型缺血性卒中组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代偿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R445.2
本文编号:2804576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韦慧;秦新月;;轻型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年01期
2 李文君;刘俊艳;;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08期
3 黄妍妍;吴军;王成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14年02期
4 王新,黄家星,范玉华,黄如训,邢成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与早期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804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045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