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随着高分辨率MRI的发展,颅内血管壁成像序列日渐成熟,关于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报道逐渐增多,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炎、烟雾病及其他血管相关疾病的血管壁形态、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研究主要是使用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序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颅内血管进行评估,以显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为评价斑块易损性提供影像学指标。对象与方法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头加颈MRA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44例,其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61.5岁。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50岁;(2)至少有1个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3)经彩色多普勒、MRA、CTA检查显示颈动脉或颅内动脉存在一定狭窄或斑块。排除标准:考虑心源性栓塞,即有房颤病史,心脏瓣膜相关疾病其他颅内血管源性疾病,如烟雾病,血管炎等。44例患者中急性脑梗塞21例,排除了病灶侧颈动脉狭窄度大于50%,怀疑是心源性栓塞或者考虑是有其他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卒中的患者,均经MRI检查证实,在起病1周内行MRA检查;TIA患者8例;无症状患者15例。根据DWI梗塞灶位置确定其供血动脉最狭窄处斑块为责任斑块;非梗塞灶供血动脉以及无症状患者动脉内的斑块为非责任斑块。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MRI检查、头加颈MRA及增强前后的3D T1WI-SPACE(three dimensional-T1 weighted imaging-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血管壁检查。首先在平扫的头MRA图像及重建好的3D-SPACE序列上定位斑块的位置,即管腔出现偏心性狭窄或管壁不规则增厚的部位,本研究主要关注大脑中动脉的M1、M2段及基底动脉全程。然后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塞灶所在区域的供血动脉近段管壁上的斑块,责任斑块的确定依照文献颅内血管分布及供血区,其余则为非责任斑块。勾画斑块轮廓,测量其在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从而对两组斑块强化数量及程度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估。对于斑块形态学的评估为依次测量颅内动脉斑块最狭窄处及其邻近参照位置血管的血管外壁面积(outer wall area,OWA)及管腔面积(lumen area,LA),从而计算出斑块处的管壁面积(wall area,WA);斑块负荷为斑块最狭窄处WA测量值比OWA测量值;斑块处管壁重构率(remodeling ratio,RR)为斑块最狭窄处LA测量值比参照位置LA的测量值,重构分类参考以往文献研究,即正性重构RR1.05;中间值,0.95≤RR≤1.05;负性重构RR0.95。结果44名患者发现了47个斑块,责任斑块21个,非责任斑块26个。2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共发现30个斑块,其中21个责任斑块,5个非责任斑块;8例TIA患者共发现4个非责任斑块;15例无症状斑块分析结果发现17个非责任斑块。所有责任斑块及23例非责任斑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其在数量上没有差异,但是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0.88±0.33 VS 0.46±0.23,P0.001)。5例责任斑块及7例非责任斑块所在管壁出现正性重构。所有斑块均导致管壁偏心性增厚。除此之外,研究发现所有患者扫描范围内的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椎动脉均出现了近似相同程度的环形强化。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多导致管壁偏性增厚。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所在血管壁在重构模式上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几乎所有斑块都出现强化,所以无法通过重构模式或斑块是否强化评估斑块的易损性,但是本研究发现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考虑斑块的易损性与强化程度有关。除此之外,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椎动脉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于环形的强化,可能与此处管壁上存在的血管滋养血管有关。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445.2;R743
【部分图文】: 右侧MCA责任斑块强化
基底动脉责任斑块的强化表现注:图A、D为沿血管短轴方向重建的3D-SPACE平扫及增强图像,箭头所指部分即为斑块所在的管腔,左下角图像为斑块所在管腔局部放大图像
垂体信号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文敏;余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MRI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年01期
2 郭威;曾旭文;梁治平;熊玉超;彭丽君;;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MRI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年02期
3 庞惠泽;范国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形态学及功能改变的MRI研究现状与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年01期
4 王志鹏;高仲磊;卫孟佳;;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性脑白质变性的MRI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年11期
5 曹传龙;刘婉晴;张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脑灰质结构MRI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9年04期
6 谭敬安;郑春红;韩文军;吴信南;;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MRI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年06期
7 杨严伟;杜君;;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年19期
8 李玉敏;周红梅;徐向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觉传导通路多模态MRI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8年09期
9 徐敢;冯少洪;;首发未治疗成人重型抑郁症患者皮层厚度MRI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年01期
10 鲁兴启;李洁;丁建平;;脑震荡后综合征MRI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筱霜;皮层下缺血性血管疾病及与其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多模态MRI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2 宋宁;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MRI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朱娟;TOF解剖形态和心功能变化的MRI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谢朝晖;双峰驼大脑形态的体视学和MRI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莲萍;双相障碍患者小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多模态MRI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6 姜琳;不同部位皮层下运动通路中风脑结构改变的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新丽;颅内斑块易损性的3D高分辨率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2 解超莲;急性胰腺炎早期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MRI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年
3 王颖;先天性间隔缺损新生儿脑组织发育的MRI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4 张亚男;下颌前伸止鼾器对OSAHS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响的MRI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5 陈振;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颅内斑块的3D高分辨率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6 刘波;糖尿病肾病的多参数MRI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87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7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