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慢性原发性失眠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3:14

  本文关键词:慢性原发性失眠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C)方法观察原发性失眠(PI)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运用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方法分析PI患者左、右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接的改变,探索PI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招募了38名未服药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PI患者及38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C)。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三维脑结构及rs-fMRI扫描。2、在rs-fMRI扫描当天,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估。3、在Matlab2010a平台上采用DPARSF软件分别对PI组及NC组的功能图像进行预处理及基于体素的DC(阈值为0.25)和VMHC计算;采用REST软件分别对DC值及VMHC值进行组间两样本t检验,得到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然后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对PI组DC值、VMHC值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两组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I组PSQI、SRSS、SAS、SDS、HAMD、HDMD、POMS评分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相比,PI组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小脑后叶DC值显著减低;左侧颞中回DC值显著增加(P0.05,AlphaSim校正)。3、与NC组相比,PI组双侧小脑后叶、双侧颞下回VMHC值显著减低;双侧楔叶、双侧顶下小叶VMHC值显著增高(P0.05,AlphaSim校正)。4、PI组左侧额中回DC值与ISI评分呈正相关(r=0.330,P=0.043);左侧额上回与PSQI呈正相关(r=0.327,P=0.045),与ISI评分呈正相关(r=0.322,P=0.049);双侧小脑后叶VMHC值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330,P=0.043);双侧颞下回VMHC值与失眠年限呈负相关(r=-0.322,P=0.048),与SAS评分呈负相关(r=-0.351,P=0.031);双侧楔叶VMHC值与ISI评分呈负相关(r=-0.331,P=0.042);双侧顶下小叶VMHC值与PSQI呈负相关(r=-0.452,P=0.040)。结论:1、PI患者存在额叶、枕叶、小脑及颞叶功能网络中心性的改变。2、PI患者存在双侧颞叶、小脑、枕叶及顶叶半球间功能连接的改变。3、PI患者DC及VMHC发生改变的脑区多在认知和情感相关脑区;左侧额中回、额上回DC值及双侧小脑后叶、颞下回、楔叶及顶下小叶VMH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推测这些脑区DC及VMHC的改变可能是PI患者临床症状产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 度中心度 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74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英文缩略词表9-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慢性原发性失眠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静息态fMRI研究13-22
  • 1.材料与方法13-16
  • 1.1 研究对象13-14
  • 1.2 数据采集14
  • 1.3 数据处理14-15
  • 1.4 统计分析15-16
  • 2 结果16-19
  • 2.1 PI组与正常对照组一般资料及临床量表评分比较16
  • 2.2 PI组与正常对照组DC的组间差异结果16-18
  • 2.3 PI组DC值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性18-19
  • 3 讨论19-21
  • 4 结论21-22
  • 第二章 慢性原发性失眠体素-镜像同伦连接的静息态fMRI研究22-29
  • 1 材料与方法22-23
  • 1.1 研究对象22
  • 1.2 数据采集22
  • 1.3 数据处理22
  • 1.4 统计分析22-23
  • 2 结果23-26
  • 2.1 PI与正常对照组一般资料及临床量表评分比较23
  • 2.2 PI组与正常对照组VMHC的组间差异结果23-24
  • 2.3 PI组VMHC值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相关性24-26
  • 3 讨论26-28
  • 4 结论28-29
  • 第三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29-30
  • 1 全文结论29
  • 2 展望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5
  • 附录35-4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
  • 综述49-55
  • 参考文献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永标,徐莉萍,刘破资,于瑞丽;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心理特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5期

2 徐莉萍;谢永标;刘破资;岳伟华;;原发性失眠患者血浆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理状况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3期

3 毛洪祥;;慢性原发性失眠与人格及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7期

4 林勇;朱婉儿;唐建良;李婷;;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09期

5 杨劲;黄莉莉;李巧兰;雷飞;唐向东;;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知觉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1期

6 王s,

本文编号:288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8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