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特异性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疗效初步评价
本文关键词:膀胱癌特异性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疗效初步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对于恶性度高的膀胱癌细胞,其表面的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denovirus receptor,CAR)表达极低,5型腺病毒有限的转导效率难以发挥溶瘤效果。我们课题组通过基因改造变换病毒的亲嗜性,即选用11型腺病毒纤毛结合5型腺病毒骨架,并将膀胱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尿路空斑蛋白2(uroplakin II,UPII)和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增强子(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 enhancer,PSCAE)的基序插入病毒复制早期基因E1A前,构建具有膀胱癌选择性的不依赖于CAR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Ad5/F11-PSCAE-UPII-E1A。观察嵌合型腺病毒对EJ和T24两种膀胱癌细胞株的形态、增殖能力的影响,探求病毒的最适感染剂量,进一步对比观察嵌合型腺病毒Ad/F11-PSCAE-UPII-E1A和5型腺病毒Ad5-PSCAE-UPII-E1A对EJ和T24细胞转导效率和溶瘤能力的差异,为膀胱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嵌合11型纤毛的5型腺病毒骨架Ad5/F11,与本室保存的穿梭质粒Rp-PSACE-UPII-E1A,在大肠杆菌BJ5183内将同源区段替换重组。在卡那霉素抗性条件下,筛选出阳性单克隆重组子菌落,抽提质粒后PCR扩增UPII、PSCAE和E1A基因,并用PacI和BsrGI酶切质粒,电泳检测产物大小。挑取鉴定完全正确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纯化后设不同比例转染HEK293细胞,观察病毒包装结果。提取第一代腺病毒基因组,经PCR检测各目的基因的正确性,然后以第一代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大量扩增,纯化病毒后采用TCID50法测定滴度。常规培养EJ和T24细胞,以HEK293为标准,RT-PCR检测两种细胞表面CD46的相对表达量。CCK8测定嵌合型腺病毒Ad5/F11-PSCAE-UPII-E1A在不同梯度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下,对EJ细胞和T24细胞的溶瘤能力,取病毒感染最佳MOI,与5型腺病毒Ad5-PSCAE-UPII-E1A作比较,病毒干预8d后,测定EJ和T24两种细胞的活力变化。结果腺病毒Ad5/F11-PSCAE-UPII-E1A构建成功,滴度为1×1010PFU/ml。RT-PCR数据显示EJ和T24细胞的CD46表达明显高于HEK293细胞。CCK8测定结果表明,以20~40 MOI病毒量干预EJ和T24细胞后,细胞存活率的下降速度最快。与Ad5-PSCAE-UPII-E1A相比,Ad5/F11-PSCAE-UPII-E1A对EJ和T24细胞的溶瘤作用较为显著。感染8d后,Ad5/F11-PSCAE-UPII-E1A病毒干预组EJ和T24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9.6±3.48%和51.8±2.48%;Ad5-PSCAE-UPII-E1A病毒干预组EJ和T24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33.38±2.54%和80.27±2.18%。结论膀胱选择性的高滴度腺病毒Ad5/F11-PSCAE-UPII-E1A构建成功,能高效杀伤T24和EJ细胞,溶瘤能力优于腺病毒Ad5-PSCAE-UPII-E1A,这与病毒识别受体的改变有关,提示增加病毒的转导效率可直接强化病毒溶瘤效果,这为膀胱癌治疗的选择奠定初步的实验基础。
【关键词】:膀胱癌 基因治疗 尿路空斑蛋白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溶瘤腺病毒 嵌合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14;R45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缩略词表7-10
- 一 前言10-16
- 二 材料与方法16-27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16-17
- 2.1.1 质粒、细菌菌株和细胞株16
- 2.1.2 主要实验试剂16
- 2.1.3 主要溶液配制16-17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17
- 2.2 实验方法17-27
- 2.2.1 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17-18
- 2.2.2 引物设计和合成18
- 2.2.3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18-19
- 2.2.4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19-20
- 2.2.5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20-22
- 2.2.6 腺病毒的包装、扩增及纯化22-24
- 2.2.7 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4
- 2.2.8 RT-PCR检测EJ和T24的CD46表达24-26
- 2.2.9 重组腺病毒对EJ和T24感染效率的测定26
- 2.2.10 重组腺病毒对EJ和T24细胞作用的比较26
- 2.2.11 统计学分析26-27
- 三 结果27-34
- 3.1 重组质粒的鉴定27-29
- 3.2 病毒的包装、鉴定及滴度测定29-31
- 3.3 RT-PCR检测CD46的表达31
- 3.4 腺病毒体外抗增殖效应31-34
- 四 讨论34-37
- 五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3
- 综述:口颊黏膜在尿道重建中的应用43-49
- 参考文献47-4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向东;王志平;;构建溶瘤腺病毒的策略[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7年01期
2 张培影;韩从辉;郝林;贺厚光;董秉政;范涛;贡震;胡建鹏;;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的条件增殖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08期
3 范涛;郝林;贺厚光;梁清;董秉政;胡建鹏;韩从辉;;表达超抗原SEA基因的溶瘤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5期
4 何婉婉;周立;刘涛;阮江星;何滨霞;李阿荣;王毅刚;;溶瘤腺病毒作为癌症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09期
5 周立;何婉婉;朱桢楠;杨远勤;赵红芳;马步云;王毅刚;;溶瘤腺病毒靶向癌症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12期
6 晏阳;杜晓辉;李荣;;溶瘤腺病毒抗肿瘤策略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7 周小龙;唐文如;;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4年03期
8 张金合;戴平;;溶瘤腺病毒的靶向性策略[J];生命的化学;2006年01期
9 时辉;车国卫;;转录靶向性溶瘤腺病毒治疗肺癌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13期
10 谭晓华;;溶瘤腺病毒肿瘤靶向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王云贵;金洁;钱其军;钱文斌;;嵌合型溶瘤腺病毒对造血干细胞体外净化作用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晖;苏长青;谭淑萍;陈颖;钱其军;;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溶瘤腺病毒[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浦颖艳;方琳;沈权;孙丽君;胡小翠;王艳;曹祥荣;苏长青;;肿瘤特异性溶瘤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的初步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俞德超;;能在机体内产生个性化肿瘤免疫反应的重组溶瘤腺病毒[A];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方超;任臻;叶迅;陆瑾;刘芳;陈红专;;携带HSP基因重组溶瘤腺病毒的肿瘤基因治疗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毛晨宇;滕理送;曹江;;由hTERT和cox-2启动子调控的溶瘤腺病毒的构建及抗瘤研究[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郑骏年;刘晓昀;毛立军;史震;刘俊杰;;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抑制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彦群;;携带人IL-18基因的溶瘤腺病毒并研究其在A375细胞中IL-18基因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华;李德川;陈贵平;赵阳;李方印;;E1A,E1B双突变溶瘤腺病毒AxdAdB-3联合Gemcitabine治疗肾癌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华;李德川;陈贵平;赵阳;鞠海星;李方印;;E1A,E1B双突变溶瘤腺病毒AxdAdB-3联合Gemcitabine治疗肾癌的实验研究[A];2008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赫东芸;表达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溶瘤腺病毒体内、外抗肿瘤作用[D];吉林大学;2015年
2 冉黎;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携带溶瘤腺病毒杀伤肿瘤细胞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胡泽斌;溶瘤腺病毒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王芳;膀胱组织特异性溶瘤腺病毒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分布及安全性评价[D];兰州大学;2013年
5 贺厚光;双调控溶瘤腺病毒携带超抗原SEA基因治疗前列腺癌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黄晓园;新型溶瘤腺病毒M1体内应用的效应和安全性研究及靶向性输送的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齐荣;携带XAF1的复制型溶瘤腺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邱松波;携带hTRAIL的复制型溶瘤腺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刘新建;携带mda-7/IL24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对wnt信号异常肿瘤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韩志强;选择性封闭肿瘤STAT3的新型溶瘤腺病毒M3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品一;基因溶瘤腺病毒SG635-SF对卵巢癌的作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2 石鑫;重组溶瘤腺病毒RCAdC68.pⅨ-EGFP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李冲;膀胱癌特异性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疗效初步评价[D];兰州大学;2016年
4 鲁克庆;膀胱癌组织特异性溶瘤腺病毒的安全性评估[D];兰州大学;2016年
5 赵津;重组溶瘤腺病毒对人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周丽君;重组溶瘤腺病毒rAd-E1A-CDglyTK的构建和体内、外抑杀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7 杨耿兵;新型溶瘤腺病毒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仁举;一氧化氮对膀胱癌组织特异性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1年
9 胡永超;溶瘤腺病毒治疗实体瘤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祁媚姣;超氧阴离子对膀胱癌组织特异性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膀胱癌特异性的嵌合型溶瘤腺病毒构建及其疗效初步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0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