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建构:对国民党当局“山地同胞”论述与实践(1947-1994)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12-07 11:11
【摘要】:台湾原住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今日我国台湾地区所谓"多元族群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作为在体质、原生文化、传统语言等诸多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的"华夏边缘"少数族群,这一台湾岛的"先住民"在台湾地区短短400多年的垦殖史中"几易其名":从明清时期的"番"、到日据时代的"高砂族"、再到戒严时期的"山地同胞",直至最近二十多年才基本确立了今日"原住民"(或"原住民族")的正式称呼。原住民族称的嬗变,实质折射出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执政当局对台湾原住民的不同定位和政治安排,而这往往又与政治精英所秉持的国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想存在莫大关联。在两岸关系不甚明朗的当下,始终不愿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当局大肆利用台湾原住民的异质族群性服务于其的分裂祖国勾当之中,而其之所以能以"转型正义"等冠冕堂皇地理由操弄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意识,其实正是导源于90年代之前国民党当局对这一族群、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国族整合"的失败。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与考察了台湾原住民在威权时代被国民党当局建构为去族群身份的"山地同胞"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进程,试图基于民族主义研究与族群建构的理论视角,分析其中缘由及种种具体措施的深远影响。全文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回归民族主义和族群认同研究的经典理论,在学理层面辨析了 "民族/国族"与"族群"的意涵及两者的互动性关系,进而将"山地同胞"论述放在国民党当局"打造均质化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脉络之中,为本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第二部分,笔者回溯了国民党当局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分析发现正是因为国民党意识形态中长期存在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和汉族本位倾向,决定了其不可能积极承认台湾原住民的族群身份,因而将其定位为身份模糊的"山地同胞",并借由对相关族群历史的重新解释,初步建立起了这种具有强烈民族歧视色彩的"山地同胞"论述。第三部分,笔者对"山地同胞"论述的具体实践展开梳理,即分析国民党如何将"山地同胞"真正建构为一个实体——当局通过建立所谓的"山地行政"体制,依托现代高效的行政机制,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展开了对台湾原住民的同化式融合,从而最终全面解构了传统的原住民社会,也真正实现了对台湾原住民基于党国体制的直接控制。第四部分,笔者分析了当局这种"山地同胞"建构在本质上的虚伪性及其后续历史影响:在官方宣传话语之外,国民党当局在具体的日常实践中其实仍将台湾原住民视为"他者"。由是冠冕堂皇的"山地同胞"不仅无法带给台湾原住民平等地位,反而使其被台湾主流社会边缘化与污名化。然而,当这种"山地同胞"建构随着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而最终崩解时,新兴的原住民族群意识又受到了 "台独"势力的操弄,从而可悲地陷入了民进党当局妄图建立"台湾民族"的另一种建构之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5;D693.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杰;;台湾原住民概论连载(五)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J];台声;2009年12期

2 陈思慧;;台湾原住民社会与文化变迁[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2期

3 黄云;;从数字化博物馆认知台湾少数民族——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访问侧记[J];中国民族;2013年07期

4 经纬;福建仙字潭图象文字与台湾原住民[J];两岸关系;1999年04期

5 郭志超,吴春明;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起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石亚洲;台湾原住民政策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7 伊娜;话说台湾原住民[J];世界知识;2005年16期

8 祁春玉;刘嘉;;文化自觉和文化交流将促进台湾原住民存续和发展——访台湾少数民族大学生冬令营团长廖国栋[J];台声;2006年04期

9 肖军;;台湾原住民的3分40秒[J];台声;2008年09期

10 陈杰;;台湾原住民概论连载(七) 附录:台湾原住民大事记[J];台声;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福岳;蔡佩柔;;台湾原住民族纸媒发展与社会变迁[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永辉 赵大庆 解丽达;首个台湾原住民创业园落户三河[N];河北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秦永辉 赵大庆 辛建伟;大陆首个台湾原住民创业园签约三河[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3 徐博东 党朝胜 陈星;台湾原住民的惨烈抗日史[N];北京日报;2005年

4 陈建樾;海峡两岸的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颖;我们的心紧紧相连[N];贵阳日报;2008年

6 童长福邋潘文斌;台湾原住民族投资项目考察团莅临永安[N];三明日报;2008年

7 吴谷丰;台湾原住民代表出庭陈诉[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连伟;台湾原住民不是日本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本报记者 万李娜;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台湾原住民族[N];团结报;2013年

10 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还我祖灵”[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宇鹏;台湾原住民族汉语作家文学书写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俐如;台湾原住民文化及其视觉表达[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3 李月园;灾后家园重建中的主体博弈[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臧婧;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的对外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马逸珂;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建构:对国民党当局“山地同胞”论述与实践(1947-1994)的考察[D];南京大学;2017年

6 宋洁;十七世纪荷兰对台湾原住民殖民统治的建立[D];厦门大学;2006年

7 张羞月;台湾原住民服饰中的菱形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黄海纯;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的历史过程[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林凯苹;抗争与融合——二十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昕;台湾原住民经济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67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67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