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本土音乐的改编创作研究-以黔东土家族民歌为例
发布时间:2014-10-29 17:19
摘要:黔东是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有土家族人口140多万人。这里民歌种类繁多、旋律优美、特点鲜明,有“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美称,在本土音乐文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从“史载与起源、种类与特点、改编与创作和推介与传播”等四个方面,对黔东土家族民歌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民歌;改编创作
贵州东部的铜仁市(以下简称“黔东”)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土家族人口1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下的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等县。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歌种类繁多、旋律优美、特点鲜明,有“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美称。通过对黔东土家族村寨的实地考察,笔者发现,黔东土家族民歌相当丰富,在本土音乐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史载与起源、种类与特点、改编与创作、推介与传播等四个方面,对黔东土家族民歌进行初步探讨。
一、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史载与起源
据明•嘉靖《思南府志》有关“风俗”的记载,“唱歌耕种”是当时流行于黔东地区的习俗。所谓“唱歌耕种”,即耕种时要唱歌,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栽秧歌”、“薅秧歌”和“犁唱歌”等。而清•道光《思南府志》载:“峨艑尸(chū)尸(jì)唉乃相闻,百货转输兹为大矣。”这相当于现代“乌江船工号子”。当时进行商贸往来,交通主要依靠乌江的木船运输,如食盐、桐油、木材等。明•嘉靖《思南府志》成书于1537年,距今477年。但事实上,从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的角度看,土家族民歌的发生与发展始终是与土家族的历史相依相伴的。黔东土家族民歌在劳动中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毋庸讳言,音乐文化的早熟与相关历史记载的晚出,是许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之一。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黔东土家族民歌的种类与特点
(一)黔东土家族民歌种类
(一)黔东土家族民歌种类
黔东土家族民歌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如劝诫歌、傩歌、灯歌、苦歌和扯谎歌等。从内容和表现方式看,黔东土家族民歌大致可归纳为十二种类型:1.在山坡上望牛、放羊和砍柴时唱的“山野歌”;
2.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田园歌”;3.农闲在家休息玩耍时唱的“小调歌”;4.立新房、开财门和祝寿时说唱的“仪式歌”;5.姑娘出嫁时唱的“哭嫁歌”和“伴嫁歌”;6.风土浓郁的说唱“民俗歌”;
7.青年男女倾诉爱慕时唱的“情爱歌”;8.鼓劲拼搏时说或唱的“号子歌”;9.风趣幽默的“盘问歌”;10.迎接远方贵客的“敬酒歌”、“献茶歌”;11.逢年过节时淳朴天真的“童谣歌”;12.歌唱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
(二)黔东土家族民歌的主要特点
1.歌词特点
黔东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大多篇幅较为短小,题材十分广泛。有的为口头传唱,有的为即兴编词,即见物遇事随口就唱。歌词语言朴实,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唱易记,人听人唱,人唱人爱。有的使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一般以七字句为多见。如《太阳出来照白岩》歌词:“(男)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朵朵开,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妹子好人才;(女)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底下晒花鞋,花鞋晒得瓣瓣脆,晒起花鞋等哥来。”再如,《栽秧歌》歌词:“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鸡走,妹子跟着小情郎。”也有五字句。如《扯谎歌》歌词:“丝线套小姑,犟都犟不得;灯罩做铧口,一天犁到黑;灰筛罩蚊子,气都出不得。”还有五字与七字混合、三字句与七字句混合的句式等。
2.旋律特点
(1)曲式:黔东土家族民歌大多为“一段体”结构,比较单一,不太复杂。段落的乐句多为四句,如《这山望去那山高》(第一版本)、《太阳出来照白岩》(四二拍版本)等。也有二个乐句及其他乐句等,如《大田栽秧行对行》就只有两个乐句。(2)调式:黔东土家族民歌的调式比较丰富。主要以徵调式(主音为“5”)为多,如《有个大姐来赶场》、《望牛山歌》、《砍柴歌》和《土家男儿拜端阳》等;其次是羽调式(主音为“6”),如《五更调》等;再次是商调式(主音为“2”),如《壮丁歌》等。但也有较少的宫调式(主音为“1”),如《不唱山歌不开怀》。(3)节奏:黔东土家族民歌的节奏多样化。主要有:a.单纯节奏(如八分节奏、四分节奏、前八后十六等),如《土家男儿拜端阳》、《太阳出来照白岩》等;b.附点节奏(如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等),如《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等;c.切分节奏,如《献茶歌》等;d.倚音型节奏(包含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复倚音),主要是模仿在大山里或乌江边喊山或喊号子形成的“喊山型”节奏等。(4)音程与音群。黔东土家族民歌的音程有“小跳”(三度以下)和“大跳”(四度以上)两种类型。a.小跳音程有纯一度(如2-2、5-5等)、大二度(如6-5、1-2等)和小三度(如中音6-高音1等)等;b.大跳音程有纯四度(如2-5等)、纯五度(如高音3-中音6等)、大六度(如中音5-高音3等)、小七度(中音6-高音5等)和纯八度(中音2-高音2等)等。最典型的特性音群有:中音6-高音5-高音3和高音3-中音6-高音1等。(5)节拍。黔东土家族民歌的节拍有:a.单拍子:四二拍(如《打闹歌》)、四三拍(如《大田栽秧行对行》);b.复拍子:四四拍(如《红花一支花》);c.混合拍子:四二拍+四三拍(如《大雨落来细雨飘》)、八六拍+八三拍
(如《太阳出来照白岩》第二版本);d.散拍子:如《乌江船工号子--撑船号子》。
3.演唱特点
(1)形式。黔东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如《这山没得那山高》、《大雨落来细雨飘》、《犁唱歌》和《望牛山歌》等)、对唱(如《盘花》、《盘五更》等)、合唱及一领众和(如《石工号子》、
《榨油歌》、《乌江船工号子》、《送郎下四川》等)及表演唱(如《薅草锣鼓》)等;(2)语言。黔东土家族民歌演唱语言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丰富多彩。a.大量使用儿化音,如:“哥儿”、“姐儿”、“钱儿”等。b.有的字、词唱地道的方言,如:“岩”(yan)唱“ai”、“脚”(jiao)唱“jio”、“哥”(ge)唱“guo”、“河”(he)唱“huo”,“养”(yang)唱“jiong”、“牛角”(niujiao唱“niuguo”、“一起”(yiq)i唱“tongdang”、“怎样”(zenyang)唱“langkai”、“完全”(wanquan)唱(liangan)、 “厉害”(liha)i唱“jiadehen”等。c.还广泛使用土家特有的衬词,如:呀子喂儿、喃噻、沙哟、伙儿嗬等;(3)唱腔。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唱腔十分丰富,比较独特。a.有平腔。如《苦媳妇》、《太阳出来照白岩》平腔版本等;b.高腔。如《这山没得那山高》、《栽秧歌》等;c.甩腔+长腔+颤腔。如《这山望去那山高》第二版本;d.滑腔。有上滑、下滑和长滑、短滑,如《栽秧歌》;e.勾腔(即演唱时打“勾声”)。如《哭嫁歌》等。其中以悠长高腔“野性美”和“粗放美”最具特色。另外,在演唱时还大量使用装饰音(如前倚音、上波音等),如《大田栽秧行对行》等。
三、黔东土家族民歌的改编与创作
由于黔东土家族民歌大多结构短小,并且多数是用同一旋律进行不断反复演唱若干节歌词,若是原封不动地将过于生活化的、原生态的民歌直接搬上舞台,显得有些过于单调,易导致审美疲劳,必须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发展。结合多年来对黔东土家族民歌的改编与创作的实践尝试,笔者认为对土家族民歌的“原型”进行改编和对其元素进行创作十分重要。
(一)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原型”进行改编。可在保留黔东土家族民歌“原型”的基础上,直接进行适当的改编,运用节拍、曲式、调式交替、离调、转调、移调和演唱形式等的手法进行。以《太阳出来照白岩》的改编为例。《太阳出来照白岩》(原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段体歌曲,四二拍,运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多节歌词,较为乏味。改编者在原型的基础上,把曲式设计为带再现的三段体(A+B+A),把男声独唱改为男、女声对唱,形成音色对比;在音区上提高到“高音6”,由女声演唱,形成了音区对比,使音乐的情绪大大高涨;并且把B段的节拍设计为八三拍,形成节拍对比,增强了律动感;还在再现段稍微加了两句简单的支声复调,模拟山谷回应的人声效果。改编后的《太阳出来照白岩》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被央视“民歌博物馆”收藏。
(二)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元素”进行创作
1.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地道“衬词”进行创作。如在创作《梵净山》时,为了营造深山峡谷和神奇美丽的土家山寨自然风光意境,开始的引子,连续用了五个“呀子喂”,一气呵成;此歌已在黔东地区广为传唱,荣获铜仁市第二届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2.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特殊“节奏”进行创作。如在创作《千里乌江千里画》时,选用了“喊山型(喊号子型)”节奏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复前倚音节奏型,作为主题音乐节奏型并发展,表现了滚滚乌江一泻千里、奔向大海的磅礴气势。此歌曲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演唱,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3.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特性“音群”进行创作。如在创作《大田栽秧行对行》时,A段用了德江泉口一带的《栽秧歌》音调,而在B段运用了黔东土家族民歌中典型音群“中音6-高音5-高音3”(上行小七度+下行小三度)和“高音3-中音6-高音1”(下行纯五度+上行小三度),进行贯穿使用,使土家山村田园风味表现得更为浓郁,具有明显的黔东土家族乡土气息。该作品2008年入选“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荐歌曲。
4.运用黔东土家族民歌的“唱腔”进行创作。如在创作流行歌曲《我在梵净山下等你》时,采用了野味、粗狂的黔东土家族高腔《这山望去那山高》(男声原生态唱法)作为“引子”,然后进入纯真 的童声和抒情的流行女声。此歌于2014年7月13日在新加坡“印象梵净山”交流活动中演唱,受到好评。
四、黔东土家族民歌的推介与传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倍受人们关注,产生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恰当的传播途径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推介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可以参考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一)精选黔东土家族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原生态和次生态(即改编与创作)的歌曲进行制作,并在各级电台、电视台(如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铜仁电视台等)、网站、酒店、景区、KTV、公交车、的士车和手机彩铃等进行长期的滚动播放。
(二)分别编辑黔东土家族原生态和新民歌(改编与创作的本土歌曲),分为纸质版和光碟版,面向 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三)推荐优秀的改编与创作的黔东土家族本土歌曲到各种较有影响的报刊(如《歌曲》、《音乐周报》)等)发表。
(四)地方文联、文化局、宣传部、群艺馆、文化馆以及高校等部门可创办内部交流刊物(如《黔东土家山歌》等),为词曲创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园地和平台。
(五)面向全国开展采风活动,邀请著名词曲大家参与(如徐沛东、浮克、孟庆云等),力争创作出黔东土家族本土歌曲的精品力作。
(六)举办黔东土家族本土原创歌曲的创作及歌唱大赛(含独唱、合唱、表演唱等),如“多彩土家”本土原创歌曲创作及歌唱大赛等。
(七)建立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数据库”,为人们搭建一个了解、研究和推介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的平台。
(八)编写地方乡土音乐补充教材,并将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引入当地中小学及地方高校音乐课堂。
(九)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黔东土家族原生态音乐文化艺术节、黔东土家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黔东土家族本土原创音乐作品音乐会等),将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运用其中(含黔东土家族原生态和次生态的歌曲、舞蹈音乐、歌舞诗、器乐演奏、交响乐等),扩大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的影响力。
(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让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努力让全世界的人们喜欢经典的、优秀的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
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底蕴深厚,土家族民歌似杯杯美酒,让人如痴如醉;似天籁之音,使人难以忘怀。通过对黔东土家族本土民歌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并不断地进行改编和创作,立足“原生态”根,借助“次生态”的翅,才可能使黔东土家族民歌唱出山寨,唱出贵州,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而充分展示黔东土家族本土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努力为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以及为地方的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思南知府洪价修,铜仁儒学教授锺添撰,铜仁田秋删补.思南府志•卷八[Z].明嘉靖十六年(1537)刊本,1962年上海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本影印.
[2]思南知府夏修恕主修,举人何廷照纂.思南府续志•十二卷[Z].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3]敬克基主编.沿河土家族歌谣选[Z].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馆,1987(内部出版).
[4]江子主编.情姐下河洗衣裳-中国梵净山风光风情歌曲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席宁,何立高,沈海波编著.沿河土家族山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本文编号: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98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