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链格孢引起的紫花苜蓿斑点病抗病品种筛选与抗病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10:23
【摘要】:近年来苜蓿斑点病发生严重,经取样鉴定该病害由病原真菌引起。为了研究不同品种间抗病感病差异,本论文以21个品种的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综合田间试验、实验室离体叶片试验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综合分析,作出抗性评价。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抗病机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定量PCR仪对紫花苜蓿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原菌不同时间阶段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分析,为之后深入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分别利用引物ITS1/ITS4和OPA2-1R/OPA2-1F扩增出真菌核糖体ITS片段(547bp)和OPA2-1片段(599bp),经过Genbank 比对结果均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大田侵染实验的病情指数、离体叶片实验的病情指数和PAL相对酶活性指标进行评价,对2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抗病性强弱的排序分别为英斯特MT4015北林201Tango威神皇冠巨能9953010斯贝德Dryland4020巨能2巨能801巨能601巨能7-耐望维多利亚巨能7肇东耐盐之星准葛尔新疆大叶。3、以新疆大叶、北林201、皇冠、耐盐之星为实验材料研究0-18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接菌后O-6d是苜蓿APX、CAT、POD抗氧化酶响应交链格孢菌的关键时间:CAT、APX酶活性降低,可使H2O2短时间内积聚,放大逆境胁迫的信号分子;POD酶活性升高,将清除过高浓度的H2O2以保护细胞免受伤害。6-18d,APX、CAT酶活性总趋势降低,推测由于持续的环境胁迫,造成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从而影响了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4、以新疆大叶、北林201为实验材料研究0-72h抗氧化酶基因APX、CuZnSOD、MnSOD和抗病相关基因PAL、NPR1、NPR1L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根据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叶片中APX、MnSOD、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不同抗感病苜蓿的MnSOD、CuZnSOD、NPR1、NPR1L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差异显著,推测这些基因参与了紫花苜蓿对链格孢菌的早期抗性反应。
【图文】:

斑点病,苜蓿


用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邋1邋(5'TCCGTAGGTGAACCTGCG4(5,-TCCTCCGCTTATTGATATGC-3’邋)(White邋TJ.Brunns邋T.er邋a/.,1990)、孢特异引物邋OPA2-1R邋(5’邋-TGCCGA邋GCTGTCAGATAATTG-3’)和邋O-GCCGAG邋CTGGTGGAGAGAGT-3’)进行邋PCR邋扩增(Peever邋TL.邋Cas邋L,W邋“/.,,2005)。PCR邋反应体系为邋25邋liL,2XTaq邋Master邋Mix邋12.5ul为lul,上下引物各1邋uL,ddH20邋9.5ul。反应程序为94°C预变性3min,0s,邋56°C退火30s,邋72°C延伸lmin,邋35个循环,72°C延伸5min。逡逑R产物经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引物由北京天一辉远生物科技,扩增产物送该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登录和比对果与分析逡逑1.形态学鉴定逡逑地调查苜蓿斑点病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取苜蓿病叶回实验室进行病显微镜下观察真菌孢子形态进行鉴定(图2-1)。逡逑

电泳图谱,真菌基因,序列鉴定


2.邋3.邋2.邋ITS序列鉴定和0PA2-1序列鉴定结果逡逑以病原菌DNA为模板,分别用ITS1/ITS4引物和OPA2-1L/OPA2-1R引物做PCR逡逑扩增,电泳后紫外凝胶成像(图2-2),条带单一较亮,且无非特异性扩增条带,将逡逑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逡逑M邋(邋ITS邋)(邋OPA2-1邋)逡逑72S2°逦1:逡逑500逡逑图2-2真菌基因组的DNA电泳图谱逡逑Fig.2-2邋DNA邋electrophoresis邋pattern邋of邋fungal邋genomic逡逑通过分析rDNA-ITS和rDNA-OPA2-1测序比对的结果,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逡逑547bp和599bp,将得到的序列导入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与链格孢中多逡逑个种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表2-1,表2-2)。结合形态学特征确认致病菌是交链逡逑格孢菌如观咖a/攸)。逡逑扩增的ITS序列结果(547bp):逡逑ACCTGCGGAGGGATCATTACACAAATATGAAGGCGGGCTGGAACCTCTCGG逡逑GGTTACAGCCTTGCTGAATTATTCACCCTTGTCTTTTGCGTACTTCTTGTTTCCTT逡逑GGTGGGTTCGCCCACCACTAGGACAAACATAAACCTTTTGTAATTGCAATCAGC逡逑GTCAGTAACAAATTAATAATTAC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逡逑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GTGTGAATTGCAGAATTCAGTG逡逑AATCATCGAATCTTTGAA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德;王芳;王太云;王德清;;气候斑点病成因初探[J];烟草科技;1987年06期

2 侯保林;;河北板栗种仁斑点类病害研究[J];中国果树;1988年04期

3 ;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J];今日科技;1988年08期

4 孙永吉,刘宗麟,刘玉芝,胡吉成;大豆品种资源抗细菌斑点病鉴定与评价[J];大豆科学;1989年02期

5 郭景芬;;山楂斑点病的防治[J];中国农学通报;1989年04期

6 史士英;匡开源;;芦笋斑点病菌及药剂抑菌测定[J];上海蔬菜;1989年02期

7 陈传聪;林居宁;张长和;曾少敏;黄新忠;;梨斑点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果树;2017年04期

8 郭庆宏;徐康乐;边建国;郑向忠;;30%福连悬浮剂防治冬枣斑点病药效试验报告[J];果农之友;2009年01期

9 杨绍聪;张艳军;吕艳玲;段永华;张军云;费勇;饶敏;廖凯;;烤烟气候性斑点病与植株和土壤的营养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4期

10 孟庆治;姜斑点病连年大流行的原因分析[J];北京农业;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尹跃艳;董家红;方琦;丁铭;李婷婷;张丽珍;苏晓霞;张仲凯;;番茄环纹斑点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初步研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韦学平;林北森;周文亮;蔡健和;杨小梅;黄春艳;;广西烟草环纹斑点病毒病病原鉴定和防治技术研究初报[A];广西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郭莹;杨晓云;司朝光;张淑霞;张清霞;王媛;;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影响[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宽瑜;董家红;方琦;张仲凯;;番茄环纹斑点病毒沉默抑制子的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粤;马荣群;翟晓灵;岳文辉;潘忠强;崔健;李显日;;辣椒温和斑点病毒PMMV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A];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端;周立刚;谈满良;柯林;唐静;汪冶;王敬国;;几种植物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抑制活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晓珍;段长流;李冬雪;包兴涛;李向阳;任亚峰;杨松;胡德禹;陈卓;;茶叶斑点病的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技术初步研究[A];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8 史娟;任斌;李文强;黄小灵;王俊;辛学发;米银花;;宁夏中药材产区黄芪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及发生趋势[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9 练启仙;桑维钧;李小霞;任春光;杨汝;杨茂发;;贵州花江地区皇竹草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防治[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会生;植姜要防斑点病[N];云南科技报;2005年

2 ;苹果斑点病的防治[N];陕西科技报;2008年

3 董龙;谨防姜斑点病[N];云南科技报;2006年

4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赵延昌 孙福在 李明远;番茄斑点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04年

5 元江县科技局 李裕平;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2年

6 王超;枣树斑点病发生与防治[N];陕西科技报;2014年

7 董信;黄瓜斑点病与叶枯病的区别与防治[N];农资导报;2016年

8 行唐县西秀村 赵英良;生姜斑点病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5年

9 陈俊光;生姜斑点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5年

10 李昌卓;金叶女贞斑点病[N];中国花卉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方婷;交链格孢引起的紫花苜蓿斑点病抗病品种筛选与抗病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2 田金艳;番茄环纹斑点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鹏飞;梨黑色斑点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对梨叶侵染的显微观察[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尚卫娜;番茄斑萎病毒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细胞病理学及其运动蛋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陈启武;铜素处理促进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王婷;甘肃苜蓿斑点病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燕;苹果主要生产品种和砧木对褐斑病和斑点病的抗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雪;套袋苹果斑点病发病诱因与机制研究及防治药剂筛选[D];青岛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9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29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