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不完善病粒带菌种类及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1:49
【摘要】:近年来,由于小麦收获期降雨较多,导致小麦穗部病害发生严重,不完善病粒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引起河南省小麦不完善病粒的主要是黑胚病和赤霉病。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小麦不完善病粒发生危害情况,带菌种类及主要真菌分离物遗传进化特点,小麦品种抗性差异,以及新型化学药剂及组合对主要病原物的抑制效果,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对河南省13个不同地市的小麦进行不完善病粒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豫东地区发病率最低,为1.19%,豫中发病率为4.10%,豫西、豫南、豫北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56%、7.78%、7.99%。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百农418在济源地区发病情况最严重,为31.6%,安阳次之,为22.67%,漯河、焦作发病率分别为8.83%和8.17%,但是在商丘籽粒发病率为0%。对各地小麦不完善病粒进行分离培养,共得到963个分离物;通过培养物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的进一步鉴定,小麦不完善病粒带菌种类共有7种,分离频率比较高的有4种。其中454株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占47.1%,298株为细极链格孢(A.tenuissma),占30.9%;31株为禾谷镰刀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占3.2%;28株为麦类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占2.9%;链格孢是分离频率最高的真菌,根据地理分布结合分离频率结果,选取63个链格孢分离物,利用rDNA-ITS、EF-1α、HIS、ACT四个基因的DNA序列为引物进行扩增,测定扩增产物序列,用MEGA6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表明,豫南(信阳、南阳)、豫西(焦作、济源)地区的链格孢种群遗传距离较近。豫东(开封、商丘、周口)和豫中(许昌、平顶山、漯河)地区,遗传距离相近。豫北(以安阳为主)独处一个分支与其他几个地区遗传距离较远。为了评价不同品种田间赤霉病的抗性,调查163个小麦品种,在驻马店的遂平县、漯河市的源汇区两地田间赤霉病自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遂平不同品种赤霉病的发病率整体高于漯河,同一地区的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小麦品种病穗率从3.03%至22.73%不等,病情指数从1.32至16.23不等。对驻马店的遂平县和西平县的小麦不完善病粒调查结果显示,遂平小麦不完善病粒的发生整体高于西平,两个地区小麦不完善病粒都以黑胚病发生率较高,说明引起小麦不完善病粒的主要病害是黑胚病。同一品种在两个地区之间不完善病粒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的有27个品种,其中23个品种都是遂平发病率大于西平,5个品种在西平发病率大于遂平。为了筛选对不完善籽粒主要病原菌有效的化学药剂,选取几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室内抑菌效果表明,80%多菌灵对链格孢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禾谷镰孢菌和麦类根离腐蠕孢的抑菌作用较差。对链格孢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多菌灵、烯唑醇、戊唑醇,而对于禾谷镰孢菌和麦类根离腐蠕孢抑菌效果较好的是嘧菌酯;田间药效防治结果表明,含有多菌灵的3个复配剂处理赤霉病病穗率最低,分别为1.11%、1.60%和1.82%;而含有戊唑醇的处理病穗率略高,为2.16%和2.91%。田间杀菌剂总体防治效果在29.95%~90.95%。多菌灵复配剂A和多菌灵复配剂B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达到90.95%和89.95%;
【图文】:

小麦田,状况,不完善粒


意义[7, 8]。(图1-1是小麦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图1-1小麦田间病害发生状况Fig 1-1 Disease status in wheat fields1.1.3 小麦不完善粒的症状小麦不完善籽粒的症状主要是在小麦籽粒外表发生,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按照国标要求,可将小麦不完善病粒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破碎粒、病斑粒、生芽粒、虫蚀粒、生霉粒)其各自的判定标准如下:虫蚀粒,,小麦籽粒表面被害虫蛀食并伤及麦胚,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方可判定为虫蚀粒。如小麦被虫蛀蚀,并没有伤及到胚或胚乳的,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不能判定为不完善粒。病斑粒,主要是以黑胚粒和赤霉病粒两种情况进行肉眼观察。黑胚病粒是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伤及胚或胚乳的籽粒[9]。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可以判定为不完善粒,如果麦粒从外表观察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

赤霉病,病原菌,毒素,B型


湿面筋都会随之降低。[34, 37]图1-2 赤霉病病原菌、A、B型单族毒素的基本结构图Fig 1-2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 B mono blotting toxins1.1.6 小麦不完善粒病害的侵染规律1.1.6.1 侵染途径黑胚病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多样,可以通过空气、土壤、寄主各种方式进行传播。病原菌可以附着在病株组织上通过土壤侵染,也可以依附在种子表面,以菌丝的形式进入种子胚部进行侵染[27]。翌年在麦田及其周围空气中的孢子随着气流、风和雨水进行传播。黑胚病病原以链格孢为主,其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小麦穗部遇到雨水后侵入,导致籽粒病变发黑[38,39]。据康振生等人的研究报道,禾谷镰孢菌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都可萌发,通过入侵寄主组织,在其体表上迅速生长,或是由颖片、外稃、内稃、子房直接进入寄主体内,然后,菌丝不断地扩展到穗部;导致细胞坏死,使小麦籽粒出现粉红色霉层,严重的情况下可使得整个小麦麦穗干枯而死[40]。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兴洲;;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23期

2 陈然;李俊凯;李黎;孙正祥;;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3 杨红福;姚克兵;缪康;束兆林;张开朗;吉沐祥;;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8期

4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黄华;白利民;崔晓东;罗家俊;;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07期

5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蔡海涛;李玮;陈欢;;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年02期

6 孔祥英;马鸿翔;张旭;喻大昭;朱志凌;张文杰;宋早芹;;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和增产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4年04期

7 侯玉玲;王丽英;杨晓敏;;小麦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4年03期

8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陈士华;李桂玲;;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01期

9 张玉荣;陈赛赛;周显青;胡育铭;邓峰;;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申成美;李伟;孙海燕;王宁;张爱香;郭坚华;陈怀谷;;我国主要冬小麦区赤霉病菌组成、地理分布及其致病力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峰;分子系统学重构柑橘重要病原真菌的种类关系[D];浙江大学;2015年

2 孙霞;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玉靖;小麦赤霉病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探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朋华;部分链格孢属真菌的形态学及多基因鉴定[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刘浩;温度对小麦质量参数影响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骧;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研究及抗性治理[D];浙江大学;2015年

5 许娟;安徽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6 孙中伟;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于巧丽;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和品种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纪莉景;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调查及品种抗性和防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6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66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