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1:50
【摘要】:蚜虫是一类属于半翅目的小型昆虫,其通过刺吸式口器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并传播各种植物病毒对作物生产造成损失,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豌豆蚜具有蚜虫类的许多典型特征,如翅型和体色分化、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型现象;豌豆蚜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许多个转录组数据也已经公布,是开展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对象。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在昆虫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目前的研究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多种主要类群昆虫之中RNAi效率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豌豆蚜中已利用RNAi研究了多个基因的功能,然而不同研究结果之间RNAi效率差异很大,有些结果甚至存在冲突,考虑到蚜虫在自然存在的种群多样以及多型情况,我们还不清楚蚜虫RNAi效率的变化是否与其不同多型存在关联。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果蝇等多种昆虫之中被普遍用作表型标记的yellow和white基因,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在豌豆蚜不同多型组合之中(绿色有翅/无翅型、红色有翅/无翅型)的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靶标基因的dsRNA仅在绿色型无翅蚜之中诱导了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且在导入48小时后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即恢复正常,而在其它多型组合的蚜虫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未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还检测了注射上述基因的dsRNA后虫体内相关RNAi作用通路之中关键分子(Sid-1、Ago-2、R2D2、DcR-1)的表达情况,仅Sid-1和Ago-2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上调,其它基因的表达并未有显著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差异,但是与体色和翅型组合的多型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且RNAi通路分子之中仅有部分基因的表达与目标基因抑制相关。综合不同多型中这两个基因的RNAi效率,可以发现RNAi效率在豌豆蚜各多型之中普遍较低,这提示存在于血淋巴之中的一些核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外dsRNA的降解。我们以绿色型豌豆蚜为对象,又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翅型中血淋巴在体外对不同基因dsRNA的降解能力,研究发现dsRNA的降解效率与血淋巴之中相关酶的含量密切相关,高浓度的血淋巴提取液均能快速的降解dsRNA,无翅蚜与有翅蚜相比,其血淋巴降解dsRNA的速率稍慢一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豌豆蚜中RNAi效率较低是一种在各多型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血淋巴之中的相关核酸酶类可能是影响RNAi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导入dsRNA不同时间之后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豌豆蚜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试图找到可能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相关核酸酶。然而转录组分析结果并未发现任何相关核酸酶的基因,但是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我们找到了5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在血淋巴中初步确定了两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的表达,其具体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上述两项研究表明,RNAi效率虽然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而言RNAi效率均相对较低,这极大地阻碍了利用此项技术对豌豆蚜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基于DNA编辑的CRISPR/Cas9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在多种昆虫之中已经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基因编辑,已有的实验表明昆虫CRISPR/Cas9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将sgRNA和Cas9蛋白在囊胚期之前注射入卵内。而实验室的豌豆蚜种群一般都是孤雌生殖,因此要开展蚜虫的基因编辑实验,首先需要诱导孤雌蚜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配后产卵,而蚜虫卵一般必须要经过3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孵化出来干母蚜,因此明确豌豆蚜产卵规律是开展CRISPR/Cas9实验的关键之一。对孤雌蚜分别进行不同的低温短光照处理,在第三代诱导得到雄蚜和性雌蚜,不同性比(1雌1雄和2雌1雄)交配后,我们发现从产第一粒卵开始,1雌1雄比例每日单雌产卵数均高于2雌1雄比例单雌产卵数,但单雌每日产卵量均较低。因此,获得足够的雄蚜和性雌蚜是收集大量早期胚胎的关键。另外,1雌1雄交配后每天日间的产卵数要高于夜间,而2雌1雄交配后每日昼夜产卵出无差异。然后,我们检测了4℃滞育不同时期后的卵孵化率,结果表明,卵在4℃分别滞育90天、100天和110天后孵化率分别为52.3%,49.2%和57.6%,孵化率间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实验周期和卵在滞育时的消耗,低温滞育90天可作为CRISPR实验应用时卵滞育的时间。综上所述,不同多型间的豌豆蚜RNAi效率的确存在差异,但普遍表现出RNAi效率较低的特性。血淋巴之中存在的能够快速降解dsRNA的核酸酶可能是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关键之一,对相关酶类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采用CRISPR/Cas9技术为研究蚜虫基因功能的关键之一是要获取囊胚期的卵,豌豆蚜较低的日均产卵量表明获取充足的雌性蚜和雄性蚜是获得充足卵的关键。本研究为准确评估RNAi技术在蚜虫基因功能研究和促进新型CRISPR/Cas9技术在蚜虫功能基因解析方面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萍;张廷伟;刘长仲;杨岚青;莫永龙;;吡虫啉对继代饲养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年03期

2 张丽;袁明龙;;豌豆蚜生物生态学特性[J];草业科学;2017年08期

3 骆富强;王广;白勇章;李岩;张银芳;李小伟;刘长仲;;高海藻糖和葡萄糖对豌豆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9年05期

4 王广;郭苏帆;张祥;刘长仲;;韭菜迟眼蕈蚊危害蚕豆根茎影响豌豆蚜的生长发育[J];环境昆虫学报;2019年03期

5 陈金红;徐露;马力;吕志强;;过氧化氢酶在豌豆蚜抵御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氧化胁迫中的作用[J];昆虫学报;2017年10期

6 苟桂珍;;豌豆品种抗豌豆蚜的鉴定方法[J];甘肃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7 路康;王森山;;儿茶酚、香豆素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年01期

8 孔利利;崔春利;张廷伟;彭怡;魏雪娟;冯和鹏;张举文;;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9年04期

9 周玉锋;杨茂发;陈伟;文克俭;陈瑞祥;;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10 何琬;李学芬;赵清和;黄学英;侯明显;;豌豆蚜天敌——阿尔蚜茧蜂繁殖与利用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阮永明;邹凤玲;刘树生;;抗生素对烟粉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2 郭文英;乔格侠;任炳忠;;大豆蚜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A];北京昆虫学会通讯(第23期)[C];2011年

3 张廷伟;翁爱珍;刘长仲;刘欢;;外源褪黑素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姜云志;沈以红;;家蚕dpp基因的克隆和鉴定[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5 周宗俊;杭树群;石义萍;曾洪梅;武艳霞;;78号杀虫素研究初报[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6 崔峰;Gerald Reeck;Owain Edwards;康乐;;唾液腺功能基因在蚜虫适应寄主植物的作用[A];首届“全国青年昆虫学科技工作者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郭萧;李克斌;尹姣;曹雅忠;;昆虫飞行肌降解研究进展[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8 陈巨莲;丁红建;倪汉祥;孙京瑞;;麦长管蚜的营养生理及主要次生物质的抗蚜性[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外面吃不到 我就自己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楠;豌豆蚜表皮碳氢化合物种内变异及CYP4G51基因调节其生物合成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郭姗姗;胰岛素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豌豆蚜的翅非遗传多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永栋;活性氧和兼性共生菌在豌豆蚜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钟涛;麦长管蚜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及组织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卢虹;寄主转换对豌豆蚜生命周期、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杜军利;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7 武德功;豌豆蚜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调控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炜;唾液腺蛋白Armet和ACE在豌豆蚜与植物互作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瑞萍;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莲;超氧化物歧化酶-2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史晓玲;三种苦参生物碱对豌豆蚜神经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徐露;酚氧化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孙玺文;光照与温度交互作用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6 杨巧燕;豌豆蚜体内共生菌对蚜虫与寄主互作关系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7 原二亮;不同寄主来源豌豆蚜的寄主适应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8 陈金红;过氧化氢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9 张洪英;苜蓿品种对豌豆蚜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10 唐平华;利用宿主介导RNAi进行蚜虫防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6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86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