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微红梢斑螟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21:32
【摘要】: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该虫为蛀干害虫,活动隐蔽,极难被发现,对我国各类松林的危害都十分严重。植物在受到微红梢斑螟为害后,表现出枝叶枯黄,枝梢弯曲、枯死且树冠呈扫帚状等特点。微红梢斑螟的危害行为严重威胁了我国松林的生长和成材。为探究北京地区微红梢斑螟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找出防治微红梢斑螟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试验地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王各庄村实验苗圃的油松幼林中开展了一系列林间观察和试验,结合室内饲养,旨在得出北京地区微红梢斑螟更加详细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并比较信息素和色板对微红梢斑螟的诱杀效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方面,通过林间观察及室内饲养,基本了解了试验地微红梢斑螟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生物学信息。(2)生态学方面,本研究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方程检验法对试验地微红梢斑螟进行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发现试验地微红梢斑螟呈聚集分布。分析其聚集原因分析时发现,试验地微红梢斑螟的聚集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习性与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产生的。(3)防治研究方面,尝试利用信息素和色板对微红梢斑螟进行诱杀,以检验两种防治方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信息素对试验地微红梢斑螟有明显的诱杀效果而色板对微红梢斑螟的诱杀效果并不明显。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1-1技术路线图逡逑Fig.1-1逦Technology邋roadmap逡逑13逡逑

信息素,色板,诱杀效果,诱集效果


色的色板按要求悬挂好。并在5月13日第??次对色板进行检查,,统计并记录各色板逡逑诱虫数量,之后每隔两周对色板进行诱虫数量的调查、记录。并在原有位置更换新的逡逑色板。各色板诱ili总数见图3-5.所得调查数据如表3-8所示。从表3-8中可以看出不逡逑同的色板对微红梢斑螟的诱杀效果并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白色色板微红梢逡逑斑螟的诱集效果圾差,整个实验过程中只诱集到9头微红梢斑螟,而蓝色色板相对诱逡逑集效果比较好,共诱杀26头微红梢斑螟成虫。对不同色板的诱杀效果进行方差分析逡逑结果如表3-9所示。从表3-9中可以看出,方差分析得到的显著性概率P邋=邋0.316邋>0.逡逑05,说明试验各组间在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即表明红、蓝、绿、黄、白5种颜逡逑色的色板对微红梢斑螟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逡逑3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6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文淑;;微红梢斑螟的危害及防治[J];安徽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2 李箐;微红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3年09期

3 赵锦年,姜景民,沈克勤;微红梢斑螟危害对火炬松幼林高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4 蒋继宏,刘应安,薛贤清,郝新建;微红梢斑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5 赵锦年,姜景民,沈克勤;微红梢斑螟危害对火炬松幼林高生长的影响[J];森林病虫通讯;1995年03期

6 王永;;微红梢斑螟年发生量变化初探[J];安徽林业科技;1995年S1期

7 韩明德;贺正兴;;微红梢斑螟对国外松的危害及防治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1年02期

8 陈泽藩;杨肇兴;徐家雄;李徐益;蔡选光;黄逾天;;国外松种子园球果害虫研究小结[J];广东林业科技;1987年04期

9 张润志,李镇宇,李继纲,徐文学,张景志;应用微红梢斑螟性诱剂测报虫情[J];森林病虫通讯;1988年01期

10 田恒德,严敖金;微红梢斑螟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正萍;嵇保中;刘曙雯;王丽平;张新慰;杨锦锦;王亚召;丁芳;;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动态[A];庆祝江苏省昆虫学会成立95周年学术征文论文集[C];2015年

2 童清;何剑中;;思茅松主要害虫研究动态[A];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丽平;嵇保中;刘曙雯;赵正萍;杨锦锦;张新慰;丁芳;王亚召;;微红梢斑螟生殖系统及卵巢发育特征研究[A];庆祝江苏省昆虫学会成立95周年学术征文论文集[C];2015年

4 李后魂;刘玉书;;天津市油松蛀梢害虫的种类与识别[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冯晨宇;北京地区微红梢斑螟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2 吴磊;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及其转梢机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周舜;贵州都匀微红梢斑螟和萧氏松茎象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4 王国兴;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预测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况美华;两种松梢蛾生物学特性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于潇翡;基于mtDNA的北京地区19种斑螟谱系发育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1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11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