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线虫致病性变异及趋化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04:52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害。有效但高毒的化学农药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高效无毒的防治方法是当前之需。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SCN致病性变异频繁,新致病小种不断出现,筛选抗多个小种的抗性资源尤为重要。同时由于抗源非常有限,进一步通过研究线虫侵染机制特别是如果能够终止线虫对植物的早期识别而阻断线虫的侵染是目前线虫学者研究的热点,而鉴定SCN识别寄主的化学信号是制定新的防治策略的前提。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田间发现部分地区SCN的致病性发生了变异,原抗3号生理小种(HG Type 0-)的品种抗性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分别从以3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的大豆产区(哈尔滨、安达、五常、大庆)采集了4份土样,温室中群体扩繁,且从安达和五常两地的土样中分离单孢囊纯培养,5代后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群体和单孢囊的致病小种进行鉴定。并筛选了18份大豆种资资源对新鉴定的三个致病小种的抗感。为了进一步探讨线虫识别寄主植物的信号物质,通过筛选植物根际微环境的重要因子酸、碱、盐、植物或者微生物释放的氨基酸等化学物质对线虫是否具有吸引包括其剂量效应而确定线虫趋化性的化学物质。具体方法是利用23%Pluronic F-127胶系统,通过将线虫暴露于HAc、NaOH、盐以及氨基酸来筛选对SCN起趋化作用的化学物质,然后通过处理和对照的线虫的转录组分析(RNA-seq),鉴定差异表达基因,进而明确可能参与对酸、碱和盐趋化性的线虫基因。因此本研究通过SCN致病性变异和趋化性研究得出如下结果:哈尔滨、大庆、安达、五常的SCN的致病性发生了变异,哈尔滨和大庆的优势小种由3号生理小种分别变为6、6、4和5号生理小种,且从安达和五常两地成功分离出4号(HG Type 1.2.3.5.6.7)、14号(HG Type 1.3)和5号(HG Type2.5.7)单孢囊。三个单孢囊群体在18份大豆种资资源上的致病性结果各异,“抗线12”和“抗线13”对HG Type 2.5.7、HG Type 1.2.3.5.6.7和HG Type 1.3表现出高抗或中抗。大豆育种品系“09-138”高抗HG Type 1.3和HG Type1.2.3.5.6.7。除了“抗线8”外,“Peking”背景下的原抗3号生理小种的11份大豆品种对HG Type 2.5.7均表现高抗或中抗。醋酸、氢氧化钠、盐以及氨基酸均表现为具有剂量效应的吸引。SCN集聚的最佳酸性pH值范围为4.98~5.46,而碱性pH范围为:8.40~8.78和9.52~9.99;氯和钠离子最适浓度分别是170.89~255.87 m M和85.24~221.52 mM。供试的无机盐和氨基酸中,除2.5 M KNO_3和组氨酸外,均对SCN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对SCN的趋化作用分别在20 mM和100 mM最强,且高浓度的天冬氨酸对线虫具有诱杀作用。转录组分析线虫对酸、碱和盐的趋化性共获得37119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NaCl、HAc和NaOH趋化作用下分别筛选获得47、198和14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韦恩图显示在三者趋化作用下共有的DEG为4个;而在NaCl与HAc、NaCl与NaOH、HAc与NaOH趋化作用下共有的DEG分别为7、10和48个。功能注释推测超氧化物歧化酶、阳离子运输ATP酶、膜联蛋白、磷脂运输ATP酶、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CBN-RSKN-2蛋白可能与线虫识别化学信号物质的行为有关。最后通过qRT-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黑龙江省SCN的致病性在所检测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异,毒性增强,原有的大多抗性品种的抗性已降低或者丧失,只有“抗线12”和“抗线13”大豆品种表现为同时抗或中抗3种SCN群体,这项研究不仅为黑龙江省SCN针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有效防治和加速培育多抗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并且为线虫的进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线虫趋化性的研究确定了SCN定位寄主识别的信号,并首次检测了对其趋化性的最佳剂量效应;通过RNA-seq差异表达分析初步挖掘了可能与酸、碱和盐趋化行为相关的基因,对其功能验证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新的高效无毒无害的防治策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651
【图文】:

大豆田,绪论,侵染,病害


被SCN侵染的大豆田(WratherandKoenning,2009)

大豆根,雌虫,幼虫


图 1.2 大豆根上的雌虫Figure 1.2 Females on the soybean roots虫的生活史及侵染过程可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卵期,幼虫期及虫蜕皮形成二龄幼虫。受温度和根系分泌物钻出(Niblack,2005);二龄幼虫(J2)能够刺入根组织来侵染合适的寄主(Lauritis 等皮组织后向中柱迁移,整个过程依靠机械的

生活史


后开始建立起始的取食位点并注入大量的分泌物来溶解相邻细胞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胞质变得更加稠密,细胞壁溶解后原生质体融合形成的多核取食位点被称之为合胞体(Niblack,2005)。雄虫和雌虫在根的不同部位建立起始取食位点,雄虫一般在原生韧皮部,而雌虫一般在原生木质部(Endo,1964)。在起始的取食位点建立后,J2经过一段时间的膨大之后蜕皮形成三龄幼虫(J3);取食位点建立后的六到七天三龄幼虫再次蜕皮为四龄幼虫(J4),此时表现明显的雌雄异态,J4期的雄虫表皮开始延伸,而雌虫则继续取食膨大;在侵染八到九天后,J4经历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雄成虫恢复蠕虫状从根表钻出,而雌成虫继续膨胀变大呈瓶状,最终突破表皮外露于根外,只留头颈部于根内。土壤中的雄成虫依靠性激素寻求雌成虫交尾(Jaffe 等,1989)在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完成一个生活史需要的时间为 30~35 天,所以 SCN 一年中可以完成几个周期(Niblack 等,2006;Lauritis 等,19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琳;席天元;张耀芳;李磊;刘坤;郑经武;;山西省中南部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及种群特征[J];植物保护;2018年01期

2 李婷;黄文坤;彭德良;孔令安;彭焕;;3株生防真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3 朱红雪;田忠玲;蔡瑞杭;李晓琳;郑经武;;朝鲜孢囊线虫——浙江省孢囊线虫新记录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年01期

4 龙海;齐小峰;谢泳桂;李一农;李芳荣;;泰国输华真柏中一种隐皮孢囊线虫的鉴定[J];植物检疫;2017年03期

5 丘卓秋;吴海燕;龙彦蓉;;玉米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和生物学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7年04期

6 那仁其其格;王欣;刘枫;;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研究[J];乡村科技;2017年05期

7 刘荣荣;王暄;李红梅;王珍;刘海璐;;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调查[J];植物保护;2017年05期

8 李惠霞;李健荣;赵鹏;徐鹏刚;坚晋卓;彭德良;;甘南农牧过渡区燕麦田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16年05期

9 梁旭东;张龙;管廷龙;胡小斌;王暄;李红梅;;禾谷孢囊线虫初始密度对其繁殖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年08期

10 宋晓磊;高德良;程永;苗建强;刘峰;;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幼虫孵化特性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明辉;李林;余懋群;;禾谷孢囊线虫侵染易变山羊草过程中的基因表达[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2 李婷;彭德良;黄文坤;;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初步筛选[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刘杏忠;武修英;沈崇尧;裘维蕃;张东升;;大豆孢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4 崔磊;高秀;王晓鸣;唐文华;李洪连;李洪杰;;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侵染的反应[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文坤;龙海波;苏致衡;亓晓莉;孔祥超;彭德良;;孢囊线虫属线虫的分布调查及分子特征分析[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6 方宣钧;;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相关基因的比较作图(英文)[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焕;李新;崔江宽;彭德良;黄文坤;贺文婷;孔令安;;安徽首次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为害小麦[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崔思佳;张大帆;彭德良;黄文坤;丁中;;旱稻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及寄生调查[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罗书介;王高峰;肖炎农;肖雪琼;;轮作对禾谷孢囊线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黄文坤;彭德良;张杰;王秉宇;顾晓川;叶文兴;;抗真菌病害转基因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群落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廖宝红;专家提醒关注小麦“孢囊线虫”[N];河北科技报;2006年

2 记者 胡其峰 通讯员 孙爻;专家研发克制小麦天敌孢囊线虫良方[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华萃;大豆孢囊线虫致病性变异及趋化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2 欧师琪;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sensu lato)分子特征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3 崔磊;小麦品种Madsen抗禾谷孢囊线虫的遗传控制与抗性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龙海波;小麦禾谷孢囊线虫β-1,4-内切葡聚糖酶和细胞壁扩展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乔芬;甜菜抗线虫基因Hs1-2鉴定及禾谷孢囊线虫RNAi致死基因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石红利;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诱导抗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Mohammed Auwal Hassan;[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高峰;大豆孢囊线虫两个生理小种转录组比较及CLE2基因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煜;禾谷孢囊线虫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朱锐东;甘肃天祝草原孢囊线虫种类鉴定和生态分布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志华;基于表达谱分析的二穗短柄草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柳永娥;甘肃省禾谷孢囊线虫病原学及发生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5 苏致衡;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主要种群、致病型及其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高德良;山东泰安地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危害损失评估及防治措施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侯兴松;豫西、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抗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刘毅;来自易变山羊草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9 鲍亮亮;内蒙古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生物防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杰;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作用方式及防治应用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1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51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