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3 04:36
【摘要】: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作为品质优良的禾本科牧草之一,因其具有较好抗逆能力,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本研究以野大麦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共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带真菌分离培养、盐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所获结果如下:1.明确了野大麦种带真菌种类及带菌率。通过对种子消毒与未消毒处理后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种子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在表面消毒处理后的分离率显著低于未消毒处理后的分离率(P0.05)。其中消毒后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于未消毒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15.5%(P0.05);消毒后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于未消毒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16%(P0.05)。消毒与未消毒后的E+与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未消毒的E+与E-种群中总共分离到4属10种真菌,其中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侵染链格孢(A.infectoria)、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和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苹果链格孢菌(A.mali)、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aleurit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在消毒的E+与E-种群中分离出总共4属8种真菌,其中E+分离到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密实链格孢菌(A.compacta)、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密实链格孢菌(A.compacta)、侵染链格孢(A.infectoria)、茄链格孢(A.solani)、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壳二孢菌(Peyronellaea pinodella)。2.明确了13种种带真菌对野大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内生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种带真菌对野大麦种子及幼苗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E-种子(P0.05);E+种子的幼苗生物量均显著高于E-种子(P0.05)。其中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对野大麦种子萌发与种苗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是致病菌。3.发现了内生真菌可提高盐胁迫条件野大麦的抗病性。通过室内盐胁迫条件下接种上述细交链孢菌、根腐离蠕孢和燕麦镰刀菌3种病原真菌对野大麦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病原真菌侵染野大麦后,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E+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均高于E-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P0.05);野大麦丙二酮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两者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E+野大麦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E-野大麦(P0.05),而E+野大麦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E-野大麦(P0.05);野大麦的叶绿素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E+野大麦叶绿素含量高于E-野大麦(P0.05);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E+野大麦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均高于E-野大麦(P0.05)。此外,接种病原真菌的野大麦在盐胁迫条件下全植株C、P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全N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野大麦植株组织内麦角生物碱含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不同病原真菌和不同NaCl浓度二者互作对野大麦组织内麦角生物碱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5.4
【图文】:

野大麦,内生真菌,检测率


图 2-1 野大麦种子和幼苗内生真菌检测率注: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上野大麦内生真菌检测率差异不显著(P>0.05)。2.2.2 E+与 E-野大麦种群获得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种群收获后 E+和 E-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4.44 %和 5.56 %,且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图 2-2)。

野大麦,内生真菌,检测率,种子


图 2-1 野大麦种子和幼苗内生真菌检测率注: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上野大麦内生真菌检测率差异不显著(P>0.05)。2.2.2 E+与 E-野大麦种群获得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种群收获后 E+和 E-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4.44 %和 5.56 %,且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图 2-2)。

总分,野大麦,种子


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2.3 E+与 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菌率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在表面消毒处理后的分离率显著低于未消毒处理后离率(P<0.05)。消毒后的E+与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差异不显著(P>0.0别为 70.5 %和 68 %。未消毒的 E+与 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 86%和 84 %。其中消毒后的 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消毒的 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 15.5% (P<0.05);消毒后的 E-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于未消毒的 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 16%P<0.05)(图 2-3)。双因素分析:不同的消毒方式对种带真菌总分离率影响显著(P<0.05);E-种子对种带真菌总分离率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互作时对种带真菌总分影响不显著(P>0.05)(表 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振江;魏学凯;曹莹;田沛;赵晓静;李春杰;;禾草内生真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7年07期

2 贾彤;任安芝;魏茂英;尹立佳;高玉葆;;不同传播方式的内生真菌感染对羽茅的生理生态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3 汪学军;闵长莉;刘文博;薄翠英;;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动态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4 刘明志;;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年04期

5 M.R.Siegel;;禾草内生真菌[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8年03期

6 南志标;;禾草内生真菌(续)[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8年04期

7 师茜;田沛;南志标;;基于Web of Sciences数据库的我国禾草内生真菌学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草业学报;2018年07期

8 宋海燕;李丽莉;卢增斌;于毅;张安盛;庄乾营;周仙红;门兴元;;山东省不同地区棉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J];棉花学报;2018年05期

9 陈娟;孟志霞;邢咏梅;郭顺星;;5种兰科药用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多样性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7年04期

10 贾彤;任安芝;王帅;高玉葆;;内生真菌对羽茅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永美;湛方栋;宣灵;祖艳群;高召华;李元;;灯盏花产黄酮内生真菌筛选及产黄酮能力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苗文莉;禹乐乐;李文杰;唐保宏;;几种麦田杂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张帆;李莉;车永胜;;一株地衣内生真菌Preussia africana的化学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9 孙广宇;张荣;权淑静;;银杏内生真菌研究初报[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10 杨国栋;王妍;李金成;康丹菊;李艳红;王建华;;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途径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三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晓晶;披碱草内生真菌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李小聪;红豆杉小孢拟盘多毛孢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赤霉素协同增效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夏超;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8年

4 谢玲;广西两种生境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5 徐庆妍;两株红树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物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王松;两种海洋生物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张翼;两株海藻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汪业春;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遗传转化及紫杉醇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剑秋;我国北方常见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生态分布[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冬利;黄槿内生真菌赤散囊菌及红海榄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萌;野大豆内生真菌YD-25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抗重金属活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祥林;罗汉果及其内生真菌成分抗糖尿病活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美宁;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培养特性及其金属离子抗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刘静;禾草内生真菌抑菌抗虫活性和发酵条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张永雯;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6 王丹;藿香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及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明婉;藿香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及其次级代谢产物乙酸乙酯部位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8 刘慧;疯草内生真菌在3种棘豆属植物中的种传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9 罗阳兰;蕙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能力的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10 张旭;海莲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2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52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