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唑菌酰羟胺在西瓜中残留及土壤中吸附行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81.8
【图文】:
但是净化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性,三种萃取柱对西瓜样品的净化效果如图2.1.1 所示。方法 1 和 2 对样品色素净化不彻底,方法 3 净化效果较好,基质干扰较小。因此本实验最终选择硅胶柱作为固相萃取净化柱。图 2.1.1 不同萃取柱对西瓜样品的净化效果Fig 2.1.1 Effect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column on sample purification2.1.2.2 固相萃取柱规格的优化固相萃取柱根据不同的填料量和上方空余体积分为多种规格,填料太少时,不能完全将目标分析物从样品溶液中吸附出来,导致回收率偏低。同时吸附剂含量对净化效果还有有一定的影响。实验选择 1 g、6mL 和 2 g、12mL 两种规格的硅胶柱,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对西瓜样品进行净化、分析,比较平均回收率。结果表明:两种规格硅胶柱
果如图 2.1.2 所示,上样体积为 10 mL 时,回收率仅为 77.4%,可能是有羟胺没有保留 在硅胶柱上,而是随着淋洗液流出,导致回收率不高;上L、2 mL、1 mL 时,回收率分别为 87.6%、91.8%、89.2%,重现性也较好除 10 mL 外,其余 3 种上样体积回收率均在 90%左右,没有显著差异,为,选择 5 mL 为最终上样体积。
中平均回收率为 79.5%,相对标准偏差为 2.4%;加标浓度为 2 mg/kg 时,氟唑菌在西瓜中平均回收率为 80.6%,相对标准偏差为 3.5%。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符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图 2.1.3 和图 2.1.4 分别为 0.2 mg/kg 氟唑菌酰羟胺标准溶液色及西瓜空白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图,图 2.1.5 和图 2.1.6 为氟唑菌酰羟胺在西瓜中添加色谱图。表 2.1.1 氟唑菌酰羟胺在西瓜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Table 2.1.1 Spiked recoveries of pydiflumetofen in watermelon sample添加水平Spiked level/mg·kg-1回收率Recovery/%相对标准偏差RSD1 2 3 4 5 Average/%0.02 86.2 81.6 81.1 83.8 87.9 84.1 3.30.2 78.2 77.1 82.1 79.6 80.4 79.5 2.42 82.6 77.4 79.8 79.2 84.2 80.6 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宗冼;;羟胺对蟾蜍视网膜中某些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山西医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常利;张倩;田保生;郭建华;常尚文;王长水;;硝酸体系中羟胺和二甲基羟胺稳定性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3 周琦奕,岑均达;醛和羟胺在N-甲基吡咯酮中制备腈[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年10期
4 顾源;硫酸羟胺在染色时对羊毛亮度的影响[J];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1994年03期
5 邵娟;容如滨;喻宗沅;;氧取代羟胺盐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11期
6 刘思全,薛尧森,杨立荣;硫酸羟胺的合成[J];化学工程师;2004年03期
7 季锦林;磷酸羟胺法生产己内酰胺工艺中羟胺分解问题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5期
8 常利;张倩;田保生;郭建华;常尚文;王长水;;Pt催化条件下羟胺和二甲基羟胺稳定性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9 杜昕洋;龙波;刘乐乐;张卫东;;低能耗制备硫酸羟胺的工艺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年01期
10 潘向军;;丙酮肟及固体羟胺的合成[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戎欠欠;俞迪虎;李勇;陈焕新;;羟胺活性碱水溶液的合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李金;;羟胺铂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李传博;曹智;晏太红;鲜亮;卞晓艳;郑卫芳;;乙醇、甲醇、甲胺、甲酸、二甲基羟胺和甲醛对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测定甲基肼浓度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毛长青;徐先荣;刘期敏;朱怀谨;;HPO法制己内酰胺羟胺反应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高亮;何辉;;N,N-二甲基羟胺与HNO_2的反应动力学[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6 李高亮;何辉;唐洪彬;叶国安;郑卫芳;;N,N-二甲基羟胺的放大合成工艺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7 何辉;胡景p
本文编号:2771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7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