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稻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5.111.41
【部分图文】:
鱼类表现出较高的毒性。它对抑制侵入的菌丝的生长方面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毛朝姝等, 2007;晓文, 1974; 马琼瑶,2013)。图1-1 稻瘟灵分子结构式Fig.1-1 Molecular structure of isoprothiolane1.4.2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早在 1981 年,稻瘟灵已成为我国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随着稻瘟灵的广泛使用,稻瘟病菌对该药剂抗性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并被重视,各地一直在对稻瘟灵进行抗性监测工作。吴志华等(20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 2008-2010 年采自湖南省 5 个地区 98 个菌株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发现湖南多地均有对稻瘟灵产生明显抗性的菌株出现,他在室内诱导出稻瘟病低抗和高抗突变体,其生物活性和敏感菌株并无明显差别且抗性能够稳定遗传。祁之秋等 (2013) 检测到 2010 年采自辽宁省各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中均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除 1 株中抗菌株外大部分稻瘟病菌株仍表现为低抗水平。张洁等 (2013) 对江西分离的 40 株稻瘟病菌做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析,鉴定出两个抵抗菌株,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株对稻瘟灵的抗性仍表现为较低水平。陈杰 (2015)对 2013-2014 年采集自西南地区 18 个地区的 902 个稻瘟病菌菌进行了敏感性测定
瘟病菌该位点突变率相对较高,且其它病原菌在该位点也极易发生抗药性突变,因此田间抗药性比较高 (贾俊超等, 2008)。图1-2 吡唑醚菌酯分子结构式Fig.1-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yraclostrobin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稻瘟病一直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危害范围广,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目前化学防治仍被认为是最为经济高效的防治措施。但是单一化学药剂的长期广泛使用,易造成稻瘟病菌的抗药性,大大减弱了该药剂今后在防治稻瘟病方面的药效,不利于水稻的增产增效。因此,实时有效的监测稻瘟病菌的抗药性情况十分重要。长江中下游一直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以占全国不到 2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一半以上的稻谷。近年来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大发生,对该地区的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产生严重影响,使用杀菌剂一直是该地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稻瘟灵作为一种防治稻瘟病的特效药,在该地区的使用时间长、范围广。目前,该地区的某些省份已有稻瘟病菌对稻瘟灵产生抗性的报道。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
016-2017 年,对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稻瘟病发病情况做了调查,对稻瘟病菌进行。在该地区 12 个区县采集到了稻瘟病菌的样品 1080 个(图 3-1),经过实验室分保存了 895 株单孢稻瘟病菌。其中 2016 年在 6 个地区分离得到 395 株,2017 年在得到 500 株(表 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沙沙;田永宏;余华强;孙永建;曹国长;陈波;房振兵;范兵;;稻瘟病菌孢子的分离和保存方法[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24期
2 鲜菲;刘顺涛;李雨;陈杰;裴丽丽;余洋;杨宇衡;毕朝位;;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建立及抗性监测[J];农药学学报;2015年06期
3 康晓霞;耿跃;王少华;袁林泽;周奋启;陈银凤;徐蕾;;不同杀菌剂防治水稻穗稻瘟病田间药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08期
4 王红;李晓刚;章彬;;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稻瘟病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5 李波涛;吴隆起;倪笑霞;王艳辉;刘西莉;;水稻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制初探[J];植物病理学报;2014年01期
6 张洁;霍光华;李湘民;兰波;杨迎青;;江西省稻瘟病菌对春雷霉素和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何海永;杨学辉;陈小均;吴石平;谭清群;王莉爽;袁洁;;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监测[J];西北农业学报;2013年06期
8 祁之秋;鞠雪娇;刘雯雯;纪明山;李兴海;王英姿;刘志恒;;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监测[J];植物病理学报;2013年02期
9 肖丹凤;王玲;黄世文;彭丝珊;刘连盟;;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菌的抗性现状[J];浙江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10 张红生;吴云雨;鲍永美;;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勐郡;中国桃褐腐病菌及其抗药性相关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吴志华;水稻稻瘟病菌对六种杀菌剂的抗性测定及抗稻瘟灵机制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徐颖;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对链霉素和噻枯唑的抗药性监测和抗药性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明丽;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抗药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杰;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西南大学;2015年
2 马琼瑶;稻瘟病菌抗稻瘟灵分子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科;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其抗药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车淑静;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3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