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内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与宿主的互作及其对宿主的生物学效应

发布时间:2020-10-16 00:39
   烟粉虱作为世界性“超级害虫”,除了直接取食为害蔬菜和花卉外,还可以间接传播植物病毒,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Wolbachia和Cardinium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中,利用Wolbachia所诱导的胞质不亲和(CI)来控制医学媒介昆虫已被证明是可行的,而Cardinium诱导的CI作用报道不多。黑腹果蝇体内wMel菌株因诱导CI和阻断登革热疾病传播而引起重视。但该株系能否在远缘宿主昆虫中定殖并诱导CI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显微注射,将该Wolbachia株系人工转入远缘宿主烟粉虱中,旨在探讨wMel菌株在烟粉虱中能否稳定遗传,并监测外源Wolbachia在新宿主体内的滴度动态变化及两种共生菌所诱导的宿主表型,从而为利用Wolbachia控制烟粉虱种群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文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烟粉虱对于外源Wolbachia转染所产生的分子响应,以探讨Wolbachia与宿主间的互作机制。本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一)从黑腹果蝇中分离纯化Wolbachia,通过显微注射将其转入烟粉虱中,并构建烟粉虱转染单雌系。基于对单雌系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转染后第15代(G15)烟粉虱体内依然能够检测到wMel菌株,说明外源wMel菌株已被成功转入新宿主体内,但各世代的母系传递率呈波动趋势;(二)采用FISH检测和定位烟粉虱体内外源Wolbachia和Cardinium和结果表明转染烟粉虱在不同世代和不同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到荧光信号,且含菌胞中信号最强;Cardinium在伪蛹中荧光信号强,含菌胞和周围组织及头上部均有分布,而成虫中主要分布于腹部含菌胞中;(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转染烟粉虱在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的不同发育阶段的wMel菌株滴度,连续检测12代的结果表明不同世代间菌株滴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模式,且在G6代滴度达到峰值。总体上雌虫体内Wolbachia滴度显著高于雄虫,若虫高于成虫。而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其滴度变化与传播效率动态没有显著相关性;(四)通过对转染和未转染外源Wolbachia的烟粉虱进行不同组配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wMel菌株能诱导烟粉虱表达强烈的CI,且对受体宿土适合度没有显著影响;同时,Cardinium对烟粉虱种群不诱导CI,进一步证明了外源Wolbachia诱导烟粉虱产生的CI作用。(五)采用不同方式释放转染烟粉虱的结果表明,与连续三代仅释放转染雌虫或者交叉混合释放转染雌虫或雄虫相比,仅投放感染雄虫使后代雄性比例高达73.3%,可严重扭曲靶标种群的性比,这为利用wMel菌株控制烟粉虱种群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六)对转染24h后的烟粉虱及野生型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wMel菌株的转染诱导了 1579个Unigene的差异表达。Wolbachia感染抑制了 Toll和Imd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菌肽分子和解毒酶生物合成,但不能限制宿主的自噬和包囊作用。综上,本研究成功将外源Walachia wMel菌株人工转染到烟粉虱体内,并对wMel菌株在后代种群中的传递动态进行了较长期的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物杂交实验,证明wMel菌株可诱导烟粉虱产生强烈的CI。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烟粉虱笼罩种群控制实验,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作者对转染单雌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验证候选基因功能和深入研究Wolbachia-宿主互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利用Wolbachia调控烟粉虱等重要农业害虫种群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3
【部分图文】:

密度梯度离心法,斜面,缓冲液,离心管


第二章外骤包括:??蝇雌成虫,去掉翅、头、足,用70%乙醇冲洗3次,滤纸吸T水分后放入〗.5?mL离心管;??50队PBS缓冲液(含30%蔗糖),用研磨棒允分次,毎次5(HiL:??g,?4°C条件下离心5?min,收集上淸;??00?g,?4°C条件下离心45?min后小心倾倒上淸:??吣含30%?Percoll的Hepes缓冲液重悬;???g,4°C下离心45?min,分三层;??的白色斜面区域,转入新的离心管,加入200?uLSP?g离心45?min,弃上清;??L?SPG缓冲液重悬,冰上孵育2h;??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浓度后,置于-80°C储存待用。??

序列,黑腹果蝇,基因扩增,序列号


为了进一步证实实验室果绳Fo/tocWa株系,对Z).7na/anogcwto■体内fFo/toc/zz’a五个持家??基因(ga泌、cox4、tepd、步Z、_/Z^)进行PCR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3所示:可以看到各引物均扩增出500?bp左右单一明亮的目的条带,条带经切胶回??收、连接转化后筛选阳性克隆,菌液送公司进行测序。使用DNAMAN软件对5个持家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拼接比对,结果显不Acpd、cox^、糾5、_/6/3^、_/^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5〗5冲、??487?bp、471?bp、509?bp?和?524?bp。??将MLST5个持家基因和wsp基因的测序结果在PubMLSTDatabase上比对后(表2-3),??5个基因的等位基因编号均是1,由于5个等位基因组合得到的MLST等位基因图谱即是??Pfo/tocto?所属株系的序列号,因此实验室黑腹果蝇体内fFo/bac—序列型ST为1,与wMel??株系序列型一致。基因序列比对后显示HVR1序列号为1,?HVR2序列号为12,HVR3的??序列号为21

电泳图,持家基因,电泳图,等位基因


750bp_”??500bp??图2-3黑腹果蝇体内的wsp基因扩增图??Fig.?2-3?PCR?amplification?of?the?wsp?gene?of?Wolbachia?in?D.?melanogaster??2.2.2?MLST?5个持家基因扩增??为了进一步证实实验室果绳Fo/tocWa株系,对Z).7na/anogcwto■体内fFo/toc/zz’a五个持家??基因(ga泌、cox4、tepd、步Z、_/Z^)进行PCR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3所示:可以看到各引物均扩增出500?bp左右单一明亮的目的条带,条带经切胶回??收、连接转化后筛选阳性克隆,菌液送公司进行测序。使用DNAMAN软件对5个持家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拼接比对,结果显不Acpd、cox^、糾5、_/6/3^、_/^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5〗5冲、??487?bp、471?bp、509?bp?和?524?bp。??将MLST5个持家基因和wsp基因的测序结果在PubMLSTDatabase上比对后(表2-3),??5个基因的等位基因编号均是1,由于5个等位基因组合得到的MLST等位基因图谱即是??Pfo/tocto?所属株系的序列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宏祖;曹玉;杨明禄;刘慧敏;许建军;;Wolbachia对苹果蠹蛾生殖调控的作用[J];生物安全学报;2015年04期

2 周孝贵;付建玉;刘守安;毛腾飞;肖强;陈学新;;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分子检测及序列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6年04期

3 李培光;邱仕祺;叶保华;王宁新;黄大卫;;去除Wolbachia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繁殖适合度和成蜂寿命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5年09期

4 赵冬晓;张艳凯;陈汉;洪晓月;;转染从灰飞虱提取的Wolbachia对豆叶螨繁殖适合度和寿命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4年01期

5 屈吕宇;楼怡寒;黄海剑;丁张军;叶雨轩;张传溪;;亚洲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分子检测[J];应用昆虫学报;2013年05期

6 刘淑平;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1年01期

7 宋月;沈佐锐;王哲;李振宇;;Wolbachia在螟黄赤眼蜂种群内的分布及其遗传稳定性[J];环境昆虫学报;2010年02期

8 刘宏岳;宋月;王哲;沈佐锐;;Wolbachia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中的分布[J];昆虫知识;2009年02期

9 周淑香;李玉;张帆;;Wolbachia共生对丽蚜小蜂生殖和适应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1期

10 宋月;王哲;刘宏岳;沈佐锐;;Wolbachia在我国甜菜夜蛾中的超感染[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飞;烟粉虱内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与宿主的互作及其对宿主的生物学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云月利;草间钻头蛛体内Wolbachia的分子检测及对宿主生殖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菁;基于分子标记和Wolbachia感染检测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王琦;木瓜榕榕小蜂群落中Wolbachia的感染格局[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欢;蝶蛹金小蜂热激蛋白及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分子分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任素丽;柑橘—黄龙病病菌-Wolbachia-柑橘木虱互作关系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柴换娜;几种水稻害虫Wolbachia的检测及全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8 张海燕;赤眼蜂种间Wolbachia转染与生防潜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刘晨;Wolbachia通过保幼激素信号通路诱导雄性果蝇产生生殖缺陷[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筱慧;栎瘿蜂族和客瘿蜂族部分瘿蜂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传播途径及其MLST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凌;高温胁迫和抗生素对携带Wolbachia短管赤眼蜂生殖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焦文娟;稻水象甲及常见田间昆虫体内Wolbachia的检测与序列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田圣超;中国柑桔主产区柑桔木虱细菌多样性及内共生菌Wolbachia系统发育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茜;Wolbachia对食胚赤眼蜂的生殖调控及在宿主间的传播[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5 范娜;丽蚜小蜂中共生菌Wolbachia的特征描述及其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路艳;白背飞虱共生菌Wolbachia的多样性[D];浙江大学;2012年

7 童蕾蕾;Wolbachia对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慧;共生菌Wolbachia对褐飞虱生殖和适合度的影响及在其体内感染密度的动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陈淑娟;稻水象甲共生菌Wolbachi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对寄主生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谢丽娜;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检测方法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2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42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3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