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高光谱信息多循环提取及组合式识别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391.41;S435.121.4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小麦赤霉病检测的研究进展
1.2.2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高光谱成像在小麦检测上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
2.1 机器学习与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2.1.1 机器学习问题表述
2.1.2 学习过程的一致性与经验风险最小化准则
2.1.3 VC维
2.1.4 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
2.2 支持向量机理论
2.2.1 最优分类超平面
2.2.2 核函数与Mercer条件
2.2.3 支持向量机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麦赤霉病籽粒高光谱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3.1 高光谱成像系统
3.1.1 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
3.1.2 其他设备
3.1.3 高光谱图像采集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光谱反射率标准化
3.2.2 空间图像分割
3.2.3 光谱反射率分析
3.3 光谱预处理算法
3.3.1 平滑处理
3.3.2 多元散射校正
3.3.3 变量标准化校正算法
3.4 特征波段选择方法
3.4.1 主成分分析法
3.4.2 连续投影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赤霉病高光谱特征组合式识别模型建立及验证
4.1 高光谱分类技术概述
4.1.1 高光谱分类方法
4.1.2 分类精度评价指标
4.2 小麦赤霉病特征信息多循环提取技术及特征识别模型验证与研究
4.2.1 基于k-means分类的多循环光谱提取技术
4.2.2 基于PCA特征空间的赤霉病小麦识别
4.2.3 基于SPA特征空间的赤霉病小麦识别
4.3 小麦赤霉病高光谱特征组合式识别模型建立及验证
4.3.1 基于MSC的二次SVM识别方法
4.3.2 综合两种特征空间的组合式SVM识别方法
4.3.3 识别结果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杰;;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6年30期
2 顾国伟;凌小明;冯新军;袁忠勤;;6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宁波农业科技;2016年02期
3 张广照;郭贵东;杨瑞清;檀银忠;陈义兵;;不同施药时期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比较[J];湖北植保;2018年06期
4 何维娜;;小麦赤霉病化防治措施研讨[J];现代农业;2018年12期
5 姜明波;翟顺国;王守强;程泽强;韩国琼;刘先明;;信阳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春季降水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8年11期
6 郎立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9年01期
7 李俊杰;李楠;;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害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02期
8 曹辉;左红娟;王峰;;郑州市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02期
9 林开创;;2018年孟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河南农业;2019年01期
10 郭建国;;漫谈小麦赤霉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青梅;三唑类杀菌剂Folicur与Caramba对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余桂红;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赵兰飞;小麦赤霉病Ⅱ型抗性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侯文倩;小麦赤霉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及BSMV-VIGS功能验证[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承启;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刀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陈雨;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作用方式及抗药性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邓阳;Paenibacillus polymyxa JSa-9抗菌物质的结构鉴定及小麦生防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艳军;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产生和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高旭利;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Prp4调控mRNA剪切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樊平声;禾谷镰刀菌多菌灵抗药性群体演变及DON毒素产生规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爽;小麦赤霉病高光谱信息多循环提取及组合式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阮超;冬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多尺度遥感监测[D];安徽大学;2019年
3 丁文娟;基于不同尺度的冬小麦赤霉病高光谱遥感监测[D];安徽大学;2019年
4 杨楠;生防菌株PC60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李长成;小麦赤霉病籽粒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D];扬州大学;2018年
6 张臻;两株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的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7 温淑娴;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赤霉病害分级诊断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8 施洁琼;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9 吴彦衡;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小麦赤霉病预测研究及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10 赵超越;基于多模型的安徽小麦赤霉病预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4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4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