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药剂筛选

发布时间:2020-10-18 02:03
   本试验在泾阳县收集了具有线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病症的样本,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分别分离出了两种病原菌;对两种病原菌分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两种病原菌分别选取6种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毒力高的药剂。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从病害样本中分离出两种病原菌,第一种病原菌菌落呈橘绿色,菌丝如绒毛致密,生长速度中等;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7.8~16.7)μm x(2.6~5.0)μm,按照Sutton的分类系统确定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第二种病原菌菌落呈黑褐色,气生菌丝发达,呈灰白色,分生孢子有卵形、椭圆形、倒棍棒形,有1~8个横膈膜和0~4个纵隔膜,对比中国真菌志确定为链格孢属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都具有致病力。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分别研究了两种病原菌在不同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炭疽病病原菌在24h全光照、温度25℃、pH值为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生长;在24h全光照、温度25℃、pH值为5、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产孢。叶斑病病原菌在24h全光照、温度30℃、pH值为6、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生长,在24h全光照、温度30℃、pH为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的条件下最适病原菌产孢。采用生长速率方法,对两种病原菌分别选取6种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炭疽病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中25%戊唑醇的抑制作用为最好的,EC_(50)为0.41μg/mL;62%嘧环·咯菌腈、25%吡唑醚菌酯、10%苯醚甲环唑、30%苯甲·丙环唑的抑菌效果也很好,EC_(50)分别为3.53μg/mL、4.61μg/mL、2.12μg/mL、1.48μg/mL;56%嘧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相对来说最弱,EC_(50)为135.41μg/mL。叶斑病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中62%嘧环·咯菌腈的抑制作用为最好的,EC_(50)为6.59μg/mL;50%异菌脲、10%苯醚甲环唑的抑制作用也很好,EC_(50)分别为24.42μg/mL、10.58μg/mL;72%霜脲·锰锌的抑制作用相对一般,EC_(50)为381.99μg/mL;56%嘧菌·百菌清、70%丙森锌的抑制作用最弱,EC_(50)分别为1392.49μg/mL、1324.70μg/mL。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6.418
【部分图文】:

病原菌,炭疽病,形态特征,叶斑病


图 2-1 炭疽病病原菌在 PDA 上的形态特征A:菌落;B:菌落;C:分生孢子Fig. 2-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pathogen of Anthracnose in PDAA:Colony;B:Colony;C:Conidia.2.2 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如图 2-2 所示,叶斑病病原菌的菌株菌落呈黑褐色,气丝发达,呈灰白色,分生孢子有卵形、椭圆形、倒棍棒形,有 1~8 个横膈膜和 0~纵隔膜,根据张天宇(2003)和吕佩珂(2013)的描述,可确定为链格孢属真菌。

叶斑病,病原菌,形态特征,菌落


图 2-1 炭疽病病原菌在 PDA 上的形态特征A:菌落;B:菌落;C:分生孢子Fig. 2-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pathogen of Anthracnose in PDAA:Colony;B:Colony;C:Conidia.2 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如图 2-2 所示,叶斑病病原菌的菌株菌落呈黑褐色,气丝发达,呈灰白色,分生孢子有卵形、椭圆形、倒棍棒形,有 1~8 个横膈膜和 0~纵隔膜,根据张天宇(2003)和吕佩珂(2013)的描述,可确定为链格孢属真菌。

发病状况,病原菌,线辣椒,药剂筛选


接种病原菌7天时的发病状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刘彬;周园园;朱晓峰;高增贵;陈立杰;;玉米链格孢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离体活性筛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刘一贤;石兆武;余守宽;王勇方;蔡志英;蒋桂芝;周明;;橡胶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7期

3 李焕玲;;辣椒真菌性病害发生的种类[J];长江蔬菜;2014年21期

4 唐岚;江厚利;王义勋;陈京元;郑京津;;链格孢属真菌分类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年04期

5 杨成德;陈秀蓉;姜红霞;薛莉;蒲崇建;张正伟;;马铃薯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培养性状研究[J];植物保护;2013年04期

6 韦文添;;不同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7 张晓翔;刘微;范文忠;;不同药剂对牡丹花链格孢菌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8 范文忠;李进;高郁芳;;不同碳氮源对四种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9 张世才;吕中华;黄任中;黄启中;;辣椒炭疽病发生及防治药剂筛选[J];辣椒杂志;2011年04期

10 王贵元;崔文宁;;梨黑斑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友联;中国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花;辣椒上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尖孢炭疽菌株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林琳;辣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3 阎合;甘草链格孢叶斑病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5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45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