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主要产区根肿菌的单孢分离及分子鉴定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6.341.1
【部分图文】:
均各占 0.71%;6、16 号小种各 1 个单孢,均各占 0.36%。各个鉴定寄主发病情况如下图2-1。表 2-26 各地区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Table 2-26 Identification of Race of P. brassicae in Different Regions菌种地区Areas分离到的数目/个 Number of separations单胞总数Totalofseparations小种类型Total ofRace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内蒙古(通辽)2 2 22 3 29 4北京(农科院)1 23 1 1 26 4河南(南阳)1 22 1 2 1 27 5辽宁(大连)22 1 1 1 25 4辽宁(沈阳)23 1 3 13 40 4湖北(利川)1 11 1 2 2 2 1 20 7陕西(太白)6 2 27 1 2 2 40 6云南(昆明)1 19 1 1 1 1 1 1 26 8山东(青岛)1 3 21 1 2 16 2 1 1 48 9总数 10 8 2 190 0 1 3 3 6 7 37 5 2 2 4 1
生理小种Race侵染天数(d)Infection time 侵染情况SN143 SN205Infectious1 号 5 6Middle2 号 5 6Middle3 号 5 6Middle4 号 4 5Strong6 号 6 6Weak7 号 5 6Middle8 号 6 6Weak9 号 5 6Middle10 号 5 6Middle11 号 5 6Middle12 号 5 6Middle13 号 5 6Middle14 号 5 6Middle15 号 5 6Middle16 号 5 6Middle
菜品种‘SN205’接种根肿菌后 CAT 活性的变化趋势如图 3-1B 所示。接种不同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几个时间点,大白菜品种‘SN205’根内 CAT 的活性全部高于未接种对照组。整体而言,对于接种根肿菌后的两个品种,大白菜品种‘SN143’的 CAT 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大白菜品种‘SN205’的 CAT 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的趋势,且两者均在接种 12 d 后达到峰值。抗病品种中 CAT 活性升高延续的时间更长。每个时间点各个小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感病品种接种 4 号生理小种在 12 d 活性达到最大为 796.5 U/g min,是对照组的 2.2 倍,在 12 d 活性达到最小的是 13 号生理小种为 613.5 U/g min,是对照组的 1.4倍。而抗病品种 12 d 时接种 4 号生理小种在活性达到最大为 964.6 U/g min,是对照组的 1.5 倍,在 12 d 活性达到最小的是 14 号生理小种为 807.4 U/g min,是对照组的 0.9倍。;接菌 16 d 时,接种单孢的大白菜根系中 CAT 活性尚显著高于对照。表明植株通过CAT 抵抗根肿菌单孢侵染主要发生在接菌后 12 d 左右,抗病品种中 CAT 的作用更加持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升;;稻瘟病长期发生趋势探讨[J];病虫测报;1987年01期
2 霍虹,马淑梅,卢官仲,张再兴,李宝英,严国芳,王亚州;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生理小种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8年04期
3 刘克明 ,刘俊芳 ,吴全安;玉米小斑病菌三个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简报)[J];华北农学报;1988年02期
4 ;国外科技[J];福建农业科技;1988年02期
5 应锡之,黄建民,黄伟钧;浅谈品种布局在综合治理稻瘟病中的作用[J];植物保护;1988年06期
6 李克来;呼和浩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块茎生理小种毒性与植株感染关系[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7 李克来;;呼和浩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块茎生理小种毒性与植株感染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8 R.R.纳尔逊;王放海;;抗病性理论研究的新突破[J];云南农业科技;1988年06期
9 杨庆凯;齐永安;张晓刚;武天龙;;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5期
10 王焕如;;关于生理小种研究问题的评述[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伟成;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检测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刘大伟;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文景芝;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检测鉴定方法及病害传播途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5 罗璇;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明菊;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7 程芳艳;黑龙江省粳稻亲缘关系和稻瘟病抗性解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于佰双;黑龙江省主要大豆抗源对胞囊线虫的抗病特性及线虫防治体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赵辉;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10 石红利;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诱导抗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月;大白菜主要产区根肿菌的单孢分离及分子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2 白宇鹏;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的建立[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3 高青云;十字花科根肿病菌单孢分离体系的建立及生理小种鉴定[D];河北北方学院;2019年
4 宋双;陕西省烟草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及其防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科;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其抗药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翟文慧;我国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优势种群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蔡宁;黑龙江省黄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丁群英;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2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曾凤;甘蓝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效应子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10 张文慧;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及资源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63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6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