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名精内酯酮在小麦全蚀病菌内亚细胞定位及对菌体细胞凋亡的诱导

发布时间:2020-12-21 21:15
  天名精内酯酮属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天名精属的多种植物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中心首次报道了该化合物的农用活性,并通过系统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具备开发为新型杀菌剂的潜质,但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亚细胞定位对于揭示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为供试靶标菌,采用荧光示踪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天名精内酯酮的靶向细胞器,并在此基础之上,测定其对靶标菌氧化胁迫与细胞凋亡的诱导,以期初步明确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天名精内酯酮荧光标记物TTY,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Green FM和细胞核探针RedDot?为共定位探针,研究TTY在小麦全蚀病菌内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TTY在菌丝内的分布区域与MitoTrackerR Green FM探针很好的重叠,其皮尔森共定位系数为0.83。因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TPAbs-4,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Re...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天名精内酯酮在小麦全蚀病菌内亚细胞定位及对菌体细胞凋亡的诱导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Fig.1-1Themechanismsofanti-inflammatoryactionsofsesquiterpenelactone

倍半萜内酯类,细胞凋亡,化合物,因子


图 1-2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与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Fig. 1-2 Cell apoptosis mediated by sesquiterpene lactone and death recepto萜内酯类化合物与线粒体介导的通路: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lity transition pore,MPTP)位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在线粒体调作用(Petersen et al. 2006)。正常情况下 MPTP 周期性开放,若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将导致 MPTP 持续性开放,使得细胞色素 C(cy子释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Bernardi et al. 2006)。促凋亡因子进 MPTP 开放,而抗凋亡因子 Bcl-2、Bcl-xl 同 MPTP 结合,抑h 指出堆心菊素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 Bcl-xL 的表达从irsch et al. 2001);Lee 等认为木香烃内酯、川木香内酯、天人菊通透性变化(MPT),释放细胞色素 C 诱导 HL-60 凋亡(Lee et a;于盼盼(2014)发现欧蓍草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Millifolide C 可se-3 蛋白表达,从而引起 A549 细胞凋亡;而 Fallahian 等(2015n 可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 Bax 和下调抗凋亡因子 Bcl-2 起到抑制乳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细胞凋亡,线粒体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ptosis mediated by sesquiterpene lactone and mitochondria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诱的化合物参与的通路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构效关系研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早就引起了科研出亚甲基内酯基团对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生物将会导致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细胞毒性以及对肿 et al. 1971)。随后有研究证明,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存在生物活性的关键基团(Lee et-丁内酯和环戊烯酮结构被改变时,化合物活性会et al. 2002)。Schmidt(1997)证实 helenanolide 型谷胱甘肽或者半胱氨酸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农抗N2粗提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吴志明,钟敏,鹿承建,刘鹏,占昭宏,邵开生,李昆太.  核农学报. 2018(04)
[2]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Compounds[J]. Chang-xiao Liu.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2017(02)
[3]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全球市场概况及进展[J]. 张一宾.  世界农药. 2016(04)
[4]亚砷酸钠对酵母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 吴丽华,陈燕飞,陈鹏,仪慧兰.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3)
[5]茶树精油对灰葡萄胞霉生理功能的干扰研究[J]. 王近近,邵兴锋,刘淑敏,许凤,王鸿飞.  现代食品科技. 2016(06)
[6]一种水溶性免疫佐剂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效果评价(英文)[J]. Rui LIU,Ying LIU,Mei-jing LAN,Niusha TAHERI,Jing-li CHENG,Yi-rong GUO,Guo-nian ZH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6(04)
[7]桃种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亚细胞定位[J]. 兰秒,杨瑞,胡晓,侯旭,刘悦萍.  电子显微学报. 2016(01)
[8]冬虫夏草、蛹虫草菌丝隔膜和细胞核荧光染色[J]. 胡晓棣,李熠,任蜀豫,姚一建.  菌物学报. 2016(09)
[9]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及其毒理学意义[J]. 王旭,黄德玉,吴庆华,程古月,袁宗辉.  生态毒理学报. 2015(06)
[10]青蒿素类抗疟制剂研究概述[J]. 沈硕,刘淑芝,杜茂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10)

博士论文
[1]羟基马桑毒素结构改造及其对昆虫的毒杀机理研究[D]. 崔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小花假泽兰杀菌作用研究[D]. 庄世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3]马桑倍半萜内酯对粘虫毒理学研究[D]. 郭新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吡咯喹啉醌对甲基汞引起PC1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张鹏.大连理工大学 2008
[5]川楝素免疫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大花金挖耳杀菌作用研究[D]. 冯俊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欧蓍草中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抑制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于盼盼.河北医科大学 2014
[2]八氯苯乙烯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D]. 周丽平.湖南大学 2013
[3]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D]. 孙勇.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天名精内酯酮抑菌机理初步研究[D]. 许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5]土木香中有效成分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提取分离及其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研究[D]. 赵雷.河北医科大学 2010
[6]天名精内酯酮对5种植物病害的药效及对小麦全蚀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D]. 王艳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7]黄花蒿的抑菌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D]. 吴静.西南大学 2008
[8]土木香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D]. 张文渊.河北农业大学 2007
[9]大花金挖耳茎叶杀菌活性成分研究[D]. 王箐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0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30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