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体内与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核衣壳蛋白互作的蛋白鉴定及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4 07:18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危害农作物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可通过取食植物汁液传播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和细胞质弹状病毒属(Cytorhabdovirus)等多个属的病毒,对农业生产形成极大威胁,已多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切断灰飞虱对病毒的传播是防治病毒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对于灰飞虱传播斐济病毒属、纤细病毒属病毒的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灰飞虱与植物弹状病毒的互作机制却少有研究。本文以灰飞虱及其传播的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为研究对象开展灰飞虱与弹状病毒的传毒机制研究,筛选与灰飞虱获毒或互作相关的介体蛋白并解析功能,为阻断植物弹状病毒乃至以灰飞虱为介体的多种病毒的传播提供新的位点靶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含全长BYSMV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诱饵载体pDHB1-N,功能验证结果表明pDHB1-N能在酵母内正常表达并行使功能。其次对文库筛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His基因产物抑制剂3-氨基...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弹状病毒结构图(Walker等,2018)
图 1.2 细胞质和细胞核弹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Yan 等,2015)Figure 1.2 Genome organisation of Cytorhabdovirus and Nucleorhabovirus (Yan et al., 2015)1.2.4 弹状病毒的传毒机制植物弹状病毒多数由叶蝉、飞虱和蚜虫等以持久增殖的方式进行传播,部分还可以经卵传播除了维管穿刺接种(vascular puncture inoculation ,VPI)外,叶蝉和稻飞虱传播的弹状病毒不能通过机械传播方式传播给植物,尽管以蚜虫为介体的弹状病毒可以通过摩擦接种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对病毒的成功传播来说比较困难(Louie,1995)。植物弹状病毒的传毒效率可以从低至 5至高达 100%(Ammar,1994; Nault 等,1989; Sylvester 等,1992)。病毒的获毒时间从 1-15 min接种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与在其介体中可以复制的其他病毒一样,弹状病毒需要经历 3-6天以上的潜伏期(Hogenhout 等,2008)。植物弹状病毒以持久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通常病毒可以在介体内复制。为了完成传播,病毒就必须利用介体内的某些蛋白来完成摄入到肠道后释放到血淋巴最终进入唾液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必须克服虫体内的多道屏障(Hogenhout 等,2003)。研究发现,病毒的 N 蛋白参与昆虫体内的免疫调节,且通常核衣壳蛋白与病毒在昆虫体内的识别有关。也有研究表明,
院硕士学位论文 MV 的危害及基因组结构特点条点花叶病毒(BYSMV)属于弹状病毒科,细胞质弹状病毒属(Yan利科学家 Conti 首次在灰飞虱体内发现并报道了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V 在欧洲各国,非洲,澳大利亚,亚洲和中东地区相继发现并被报道(,1991; Lockhart 等,1986; Makkouk 等,1996; Makkouk 等,2001; MakkoSMV 在中国河北被首次发现(Di 等,2014)。截止到 2017 年,BYSM市小麦种植区发生危害。BYSMV 的田间检出率从 2010 年的 38.89%上(Yang 等,2018)。作为一种 RNA 病毒,BYSMV 的基因组非常容易种群的适应能力和多样性,增加了防治难度(Moya 等,2004)。由于范围广泛,BYSMV 很可能在某些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分布及其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J]. 杨菲,张爱红,孟凡思,霍良占,李希望,邸垫平,苗洪芹.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2]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研究初报[J]. 张爱红,杨菲,闫冲,霍良占,邸垫平,苗洪芹. 植物病理学报. 2017(05)
[3]GST-pulldown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J]. 柴政斌,张更林,韩金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10)
[4]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J]. 梁欣,陈斌,乔梁. 昆虫学报. 2014(09)
[5]水稻矮缩病媒介昆虫及其传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 蒋德春,杨洪,金道超.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5)
[6]昆虫表皮蛋白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J]. 刘清明,苑园园,林健荣,钟杨生. 昆虫知识. 2010(02)
[7]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 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 昆虫知识. 2006(02)
本文编号:2956388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弹状病毒结构图(Walker等,2018)
图 1.2 细胞质和细胞核弹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Yan 等,2015)Figure 1.2 Genome organisation of Cytorhabdovirus and Nucleorhabovirus (Yan et al., 2015)1.2.4 弹状病毒的传毒机制植物弹状病毒多数由叶蝉、飞虱和蚜虫等以持久增殖的方式进行传播,部分还可以经卵传播除了维管穿刺接种(vascular puncture inoculation ,VPI)外,叶蝉和稻飞虱传播的弹状病毒不能通过机械传播方式传播给植物,尽管以蚜虫为介体的弹状病毒可以通过摩擦接种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对病毒的成功传播来说比较困难(Louie,1995)。植物弹状病毒的传毒效率可以从低至 5至高达 100%(Ammar,1994; Nault 等,1989; Sylvester 等,1992)。病毒的获毒时间从 1-15 min接种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与在其介体中可以复制的其他病毒一样,弹状病毒需要经历 3-6天以上的潜伏期(Hogenhout 等,2008)。植物弹状病毒以持久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通常病毒可以在介体内复制。为了完成传播,病毒就必须利用介体内的某些蛋白来完成摄入到肠道后释放到血淋巴最终进入唾液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必须克服虫体内的多道屏障(Hogenhout 等,2003)。研究发现,病毒的 N 蛋白参与昆虫体内的免疫调节,且通常核衣壳蛋白与病毒在昆虫体内的识别有关。也有研究表明,
院硕士学位论文 MV 的危害及基因组结构特点条点花叶病毒(BYSMV)属于弹状病毒科,细胞质弹状病毒属(Yan利科学家 Conti 首次在灰飞虱体内发现并报道了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V 在欧洲各国,非洲,澳大利亚,亚洲和中东地区相继发现并被报道(,1991; Lockhart 等,1986; Makkouk 等,1996; Makkouk 等,2001; MakkoSMV 在中国河北被首次发现(Di 等,2014)。截止到 2017 年,BYSM市小麦种植区发生危害。BYSMV 的田间检出率从 2010 年的 38.89%上(Yang 等,2018)。作为一种 RNA 病毒,BYSMV 的基因组非常容易种群的适应能力和多样性,增加了防治难度(Moya 等,2004)。由于范围广泛,BYSMV 很可能在某些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分布及其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J]. 杨菲,张爱红,孟凡思,霍良占,李希望,邸垫平,苗洪芹.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2]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研究初报[J]. 张爱红,杨菲,闫冲,霍良占,邸垫平,苗洪芹. 植物病理学报. 2017(05)
[3]GST-pulldown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J]. 柴政斌,张更林,韩金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10)
[4]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J]. 梁欣,陈斌,乔梁. 昆虫学报. 2014(09)
[5]水稻矮缩病媒介昆虫及其传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 蒋德春,杨洪,金道超.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5)
[6]昆虫表皮蛋白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J]. 刘清明,苑园园,林健荣,钟杨生. 昆虫知识. 2010(02)
[7]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 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 昆虫知识. 2006(02)
本文编号:2956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5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