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0:13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所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属于I级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B1广泛存在于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中,对人畜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黄曲霉也是平菇栽培过程的一种重要病原真菌,会引起平菇产量及品质的下降。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漆酶活性高、对黄曲霉具有较强抗性的平菇菌株,并对其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效果进行研究,为平菇的绿色安全生产以及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愈创木酚、单宁酸和ABTS选择培养基对平菇漆酶进行初步筛选,根据据氧化圈/菌丝圈大小和颜色变化等特征,从24株平菇菌株中初步筛选得到8株漆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将初筛获得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发酵液的漆酶活性,复筛得到2株漆酶活性最强菌株P6和P20。2.选用平菇漆酶高产菌株P6和P20发酵液对AFB1进行降解,P6和P20菌株初发酵液对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86.4%和72.12%。P6菌株发酵液添加Cu2+和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后,其对AFB1的降解率分别提高到90.43%和92.88%,吐温20对平菇...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平菇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研究


图2-1?AFB1校正曲线??Fig.2-1?Calibration?cur?

色谱图,混合液,色谱图,黄曲霉毒素


A:?-1.133704e+004;?B:?2.567684e+006;?C:?〇.〇〇〇〇〇〇e+000;?D:?〇.〇〇〇〇〇〇e+000;?RA2:??0.999170;名称B1;处理方法黄眭霉;拟合类型线性(一阶>;校正齒线ID?6539??图2-1?AFB1校正曲线??Fig.2-1?Calibration?curve?of?AFB1??(4)黄曲霉毒素Bl、B2、Gl、G2标准混合液色谱图??选用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专用柱-Agilent?TC-C18色谱柱(150mm><4.6mmx5fim),??通过调整流动相的流速,将4种黄曲霉毒素完全分开,得出标准混合液色谱图。图中??G2出峰时间最早,为10-12min间,B1出峰时间最晚,于16-18min间出现,并从液相??色谱图可以看出检测到了平稳的基线。??3?;?*?I??120001??i?g?^??!〇〇〇〇|?w?m??:??80_00?乂??6000;??mm'?5?5??om;j??obo?2,Q〇?4m?aos?nm?um?nm?nm?wm??ir#??图2-2标准混合液色谱图??Fig.?2-2?Chromatogram?of?mixture?Standards??17??

均匀分布,颜色反应,平菇


3.1.1.[平菇菌株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的颜色反应??菌株在不同的选择平板上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反应,漆酶与单宁酸、愈创木酚和ABTS??反应,分别产生浅黄色,棕红色,紫色的变色圈(如图3-1)。平菇菌株接菌后的1?-2h??内,在ABTS和愈创木酚选择培养基上产生不同颜色的氧化圈,24h后在单宁酸选择培养??基上产生淡黄色氧化圈。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氧化圈与菌丝圈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力口,氧化圈的颜色也不断加深,但R值(氧化圈/菌丝圈)大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通过??第3d和第7d的测量结果,可以将菌株分成3类,第一类是在初期菌丝生长较迅速,氧化??圈的颜色深,但变色直径相对较小。第二类是菌株前期生长缓慢,氧化圈的颜色深浅随??着菌株菌丝的生长而在平板上均匀分布,变色直径较大。第三类是生长一直较为缓慢,??氧化圈的颜色深,且变色直径大。在单宁酸选择培养基菌丝生长状况良好,但整体而言??颜色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J]. 莫紫梅,袁光蔚,陈宁周,郑娟梅,王警,王海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2)
[2]黄曲霉毒素生物脱毒法研究进展[J]. 王少军,于春娣,唐娟,程果,谢晓丽,杨庆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24)
[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与检测[J]. 谷怡静.  农产品加工. 2018(16)
[4]真菌漆酶在绿色化学中的研究进展[J]. 龚睿,孙凯,谢道月.  生物技术通报. 2018(04)
[5]2017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分析[J]. 刘凤芝,李锋,王永丽.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11)
[6]莲子中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J]. 罗小荣,李人趙,付刚剑,胡日升,黄高科,葛孝菲.  现代食品. 2017(19)
[7]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调查分析[J]. 殷国英,刘思超,廖灵灵.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7(06)
[8]双效型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及其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特性研究[J]. 钱潘攀,李红波,赵岩岩,周威,莫海珍,胡梁斌.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5)
[9]农产品中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毒素污染与防控探析[J]. 金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02)
[10]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 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  动物医学进展. 2017(01)

硕士论文
[1]白腐真菌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及对嘧菌酯的降解[D]. 李环明.佳木斯大学 2017
[2]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初步研究[D]. 张盼.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真菌毒素臭氧降解及其他脱毒方法研究[D]. 张芳.江南大学 2014
[4]平菇木霉病的病原鉴定及其防治初步研究[D]. 陈艳露.广西大学 2013
[5]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D]. 陈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平菇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D]. 王会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7]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特性及效果研究[D]. 刘媛婷.四川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56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56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