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21:53
牧草病害是造成畜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牧草病害直接导致牧草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草地病害中最主要的是真菌病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内蒙等少数人工牧草方面上,如苜蓿、沙打旺等。而对四川人工草地真菌病害的调查及研究很有限。因此,本文对四川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牧草真菌病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20162018年,对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的牧草进行病害调查,并采集病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和病原菌鉴定。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方法对各种病害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根据病原菌孢子的形态、结合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病害症状鉴定出锈病7种,黑粉病1种,白粉病4种,霜霉病2种,大斑病2种,小斑病1种,叶枯病5种,纹枯病2种,褐斑病2种,黄斑病1种,黑茎病1种,黄萎病1种,根腐病2种,黑斑病1种,紫斑病1种,叶斑病3种,红条病1种,香柱病1种,黑腐病1种,霉污病1种,菌核病1种,软腐病1种,赤斑病1种,以及病毒病3种。涉及草地植物4个科。本文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饲用玉米大斑病(左)和褐斑病(右)
1-2 病原菌形态(A 大斑凸脐蠕孢(×100)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et Suggs),B 玉蜀黍节壶菌(×100) Physoderma maydis)Fig . 1-2 Pathogen morphology ((× 100)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Suggs), B (× 100) Physoderma maydis).4.3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大斑凸脐蠕孢和玉蜀黍节壶菌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在 PDA 培养上,菌落均突起,边缘平滑并呈波浪状。大斑凸脐蠕孢气生菌丝灰白色密。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35℃,最适温度 26℃~28℃;pH 为 2.6~0.9,最适 pH 为 8.7。在 15℃~33℃能够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25℃。不同生理小种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温度不同。玉蜀黍节壶菌气生菌丝黄褐色或红褐色,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3℃,最适温度 25℃~28℃;pH 为 3.0~10.5,最适 pH 为 8.5,最适产孢温为 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 5℃~41℃,以 26℃~32℃为A B
图 1-3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在 PDA 上培养的性状(A 饲用玉米大斑病菌(正面)、B 饲用玉米大斑病菌(反面)、C 饲用玉米褐斑病菌(正面D 饲用玉米褐斑病菌(反面))Fig . 1-3 Characterization of large spot disease and brown spot pathogen in maizecultured on PDA(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A,upside B, under;Physodermamaydis:A,upside B, under)1.4.4 病原菌侵染循环饲用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 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饲用玉米褐斑病病菌以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随气流或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与华北地区紫花苜蓿病害调查与主要病害流行规律研究[J]. 王瑜,袁庆华,苗丽宏,张丽,潘龙其. 草业学报. 2016(03)
[2]海南省热带牧草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初步鉴定[J]. 郑丽,易小平,文衍堂,李志阳,李静,何华玄,覃新导.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5)
[3]大庆地区紫花苜蓿主要病害调查[J]. 韩玉静,李国良,杜广明,杨智明,曲善民,刘香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2)
[4]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 刘杰,姜玉英,曾娟. 植物保护. 2013(06)
[5]郑州市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概况及其防治措施[J]. 邢彩云,胡锐,沙广乐,吴营昌,闫建梅,时运岭,高继华,李红. 中国农技推广. 2013(02)
[6]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连续两年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张东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22)
[7]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 郑在环,邱义图,贾振宇,于晶,鲁相臣,李桂梅,李忠芹. 吉林农业. 2012(07)
[8]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 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张硕,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2012(03)
[9]四川省天然草原生产力监测方法研究[J]. 张新跃,周俗,唐川江,张绪校,侯众. 草业科学. 2011(10)
[10]山西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J]. 左建英,李育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3)
硕士论文
[1]玉米抗大斑病Ht基因标记研究与山西省大斑病菌小种鉴定[D]. 隗爽.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酢浆草假尾孢菌致病毒素的研究[D]. 袁希雷.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7777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饲用玉米大斑病(左)和褐斑病(右)
1-2 病原菌形态(A 大斑凸脐蠕孢(×100)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et Suggs),B 玉蜀黍节壶菌(×100) Physoderma maydis)Fig . 1-2 Pathogen morphology ((× 100)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Suggs), B (× 100) Physoderma maydis).4.3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大斑凸脐蠕孢和玉蜀黍节壶菌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在 PDA 培养上,菌落均突起,边缘平滑并呈波浪状。大斑凸脐蠕孢气生菌丝灰白色密。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35℃,最适温度 26℃~28℃;pH 为 2.6~0.9,最适 pH 为 8.7。在 15℃~33℃能够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25℃。不同生理小种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温度不同。玉蜀黍节壶菌气生菌丝黄褐色或红褐色,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0℃~3℃,最适温度 25℃~28℃;pH 为 3.0~10.5,最适 pH 为 8.5,最适产孢温为 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 5℃~41℃,以 26℃~32℃为A B
图 1-3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在 PDA 上培养的性状(A 饲用玉米大斑病菌(正面)、B 饲用玉米大斑病菌(反面)、C 饲用玉米褐斑病菌(正面D 饲用玉米褐斑病菌(反面))Fig . 1-3 Characterization of large spot disease and brown spot pathogen in maizecultured on PDA(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A,upside B, under;Physodermamaydis:A,upside B, under)1.4.4 病原菌侵染循环饲用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 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饲用玉米褐斑病病菌以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随气流或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与华北地区紫花苜蓿病害调查与主要病害流行规律研究[J]. 王瑜,袁庆华,苗丽宏,张丽,潘龙其. 草业学报. 2016(03)
[2]海南省热带牧草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初步鉴定[J]. 郑丽,易小平,文衍堂,李志阳,李静,何华玄,覃新导.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5)
[3]大庆地区紫花苜蓿主要病害调查[J]. 韩玉静,李国良,杜广明,杨智明,曲善民,刘香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2)
[4]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 刘杰,姜玉英,曾娟. 植物保护. 2013(06)
[5]郑州市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概况及其防治措施[J]. 邢彩云,胡锐,沙广乐,吴营昌,闫建梅,时运岭,高继华,李红. 中国农技推广. 2013(02)
[6]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连续两年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张东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22)
[7]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 郑在环,邱义图,贾振宇,于晶,鲁相臣,李桂梅,李忠芹. 吉林农业. 2012(07)
[8]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 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张硕,周艳波. 华北农学报. 2012(03)
[9]四川省天然草原生产力监测方法研究[J]. 张新跃,周俗,唐川江,张绪校,侯众. 草业科学. 2011(10)
[10]山西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J]. 左建英,李育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3)
硕士论文
[1]玉米抗大斑病Ht基因标记研究与山西省大斑病菌小种鉴定[D]. 隗爽.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酢浆草假尾孢菌致病毒素的研究[D]. 袁希雷.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7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8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