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0:40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以鳞翅目等害虫作为主要寄主的一类在生物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重要天敌昆虫。目前,关于杀虫剂对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鲜有报道。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其对天敌昆虫的危害广受争议。因此,本文通过噻虫嗪、噻虫胺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来阐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安全性,以期能够协调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关系,科学的指导化学农药的合理安全的使用,有效的减少潜在危险,为保护天敌昆虫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与安全性评价。采用药膜法测定噻虫嗪、噻虫胺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分别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经处理后噻虫嗪和噻虫胺作用于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其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 0.185(0.139-0.266)和 0.255(0.176-0.441)mg L-1,且噻虫嗪和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表现出的风险系数分别为3243.24和2823.53,这一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两种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具有较高的风险性。2.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5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虫胺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才更显著。??3.4.3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图6所示为经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在分别经噻虫嗪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的处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且随着亚致死剂量的??增加其活性也逐渐增加(F=?140.45;?df=?6;尸<?0.05)。同一亚致死剂量处理??下,经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的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均??高于噻虫嗪,但随着亚致死剂量浓度的增加两种药剂对酶活性增加的差异越来??越小。在经噻虫胺LC3G的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强最大,酶活性增强了?1.35倍,而经噻虫嗪LCu)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强最小,其酶活性增强了??1.09?倍。??■?T ̄ ̄I噻虫嗪?a?a??^?0.35-?c??I-?rl?1?1??III??III??■?■?■??LU?0.05-??§?o.ooii_J__?■丨?_,丨?__??CK?LC10?
图8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Figure?8.?The?effects?of?thiamethoxam?and?clothianidin?lethal?concentrations?on??CYP450?adults?of?Trichogramma?ostriniae.??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产生的影响,由图8所??示:在经过噻虫嗪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后,酶活性均有较为显著的增??加(F=?847.14;?df=6;?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噻虫胺LCio处理后的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酶活性差异并不显著,其酶活性是对照组的1.03倍,而随着噻??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氧虫啶对苜蓿蚜的毒力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J]. 吴勇超,须志平,邵旭升,程家高,李忠. 农药学学报. 2016(06)
[2]3种杀虫剂对荔枝蒂蛀虫的药剂敏感性和解毒酶活性影响[J]. 李鹏燕,柏建山,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徐树兰. 中国植保导刊. 2016(11)
[3]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在赤眼蜂慢性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 王欣,赵丹丹,姚蓉,袁善奎,张燕,高聪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4]两种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过寄生及个体发育[J]. 王雷英,黄静,董新阳,张帆,李元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5]新烟碱类杀虫剂研究进展概述[J]. 刘少华,唐蜜,王金金,杜波,卢冬梅,王振宇. 山东化工. 2015(07)
[6]600g/L噻虫胺水悬浮剂的配方研制[J]. 张登科,刘伟,黄松其,斯晓帆. 农药. 2015(02)
[7]山东省不同地区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检测及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研究[J]. 张国福,李琳琳,李本杰,王开运,夏晓明. 农药学学报. 2014(06)
[8]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J]. 王坤,王甦,宋丽芳,张帆,李永丹.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6)
[9]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及寄生能力的影响[J]. 张俊杰,杜文梅,臧连生,金雪菲,阮长春,邵玺文. 农药. 2014(08)
[10]三唑类杀菌剂对三种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J]. 祝小祥,苍涛,王彦华,吴长兴,赵学平,王强. 昆虫学报. 2014(06)
博士论文
[1]海南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田洪霞.福建农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甲氧咪草烟对水稻的对映选择毒性[D]. 韦婧.广西大学 2016
[2]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D]. 徐华强.山东农业大学 2014
[3]赤眼蜂个体发育及其与寄主亚洲玉米螟的关系[D]. 董新阳.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30%高氯·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研制[D]. 袁立博.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35147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5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虫胺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才更显著。??3.4.3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图6所示为经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在分别经噻虫嗪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的处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且随着亚致死剂量的??增加其活性也逐渐增加(F=?140.45;?df=?6;尸<?0.05)。同一亚致死剂量处理??下,经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的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均??高于噻虫嗪,但随着亚致死剂量浓度的增加两种药剂对酶活性增加的差异越来??越小。在经噻虫胺LC3G的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强最大,酶活性增强了?1.35倍,而经噻虫嗪LCu)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强最小,其酶活性增强了??1.09?倍。??■?T ̄ ̄I噻虫嗪?a?a??^?0.35-?c??I-?rl?1?1??III??III??■?■?■??LU?0.05-??§?o.ooii_J__?■丨?_,丨?__??CK?LC10?
图8噻虫嗪、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Figure?8.?The?effects?of?thiamethoxam?and?clothianidin?lethal?concentrations?on??CYP450?adults?of?Trichogramma?ostriniae.??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产生的影响,由图8所??示:在经过噻虫嗪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后,酶活性均有较为显著的增??加(F=?847.14;?df=6;?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噻虫胺LCio处理后的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酶活性差异并不显著,其酶活性是对照组的1.03倍,而随着噻??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氧虫啶对苜蓿蚜的毒力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J]. 吴勇超,须志平,邵旭升,程家高,李忠. 农药学学报. 2016(06)
[2]3种杀虫剂对荔枝蒂蛀虫的药剂敏感性和解毒酶活性影响[J]. 李鹏燕,柏建山,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徐树兰. 中国植保导刊. 2016(11)
[3]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在赤眼蜂慢性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 王欣,赵丹丹,姚蓉,袁善奎,张燕,高聪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4]两种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过寄生及个体发育[J]. 王雷英,黄静,董新阳,张帆,李元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5]新烟碱类杀虫剂研究进展概述[J]. 刘少华,唐蜜,王金金,杜波,卢冬梅,王振宇. 山东化工. 2015(07)
[6]600g/L噻虫胺水悬浮剂的配方研制[J]. 张登科,刘伟,黄松其,斯晓帆. 农药. 2015(02)
[7]山东省不同地区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检测及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研究[J]. 张国福,李琳琳,李本杰,王开运,夏晓明. 农药学学报. 2014(06)
[8]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J]. 王坤,王甦,宋丽芳,张帆,李永丹.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6)
[9]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及寄生能力的影响[J]. 张俊杰,杜文梅,臧连生,金雪菲,阮长春,邵玺文. 农药. 2014(08)
[10]三唑类杀菌剂对三种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估[J]. 祝小祥,苍涛,王彦华,吴长兴,赵学平,王强. 昆虫学报. 2014(06)
博士论文
[1]海南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田洪霞.福建农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甲氧咪草烟对水稻的对映选择毒性[D]. 韦婧.广西大学 2016
[2]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D]. 徐华强.山东农业大学 2014
[3]赤眼蜂个体发育及其与寄主亚洲玉米螟的关系[D]. 董新阳.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30%高氯·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研制[D]. 袁立博.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35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351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