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2 17:0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属同翅目飞虱科,是目前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遍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目前化学防治是控制褐飞虱数量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和滥用,褐飞虱已对多种类别杀虫剂产生抗性。杀虫剂施于田间后,毒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逐渐递减,从而形成亚致死剂量。害虫暴露在亚致死剂量下,可能会引起其存活个体和后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抗性发展以及生态行为等一些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即为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通过采用LC20剂量分别多代连续处理褐飞虱室内杀虫剂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建立了褐飞虱烯啶虫胺室内敏感亚致死种群和田间亚致死种群,探究LC20剂量多代连续处理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和杀虫剂耐受性或抗药性的影响以及对生殖和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了烯啶虫胺亚致死剂量多代连续处理导致褐飞虱种群爆发的可能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取得以下结论:1.构建了褐飞虱烯啶虫胺室内敏感亚致死种群(SL)和田间亚致死种群(FL)。烯啶虫胺LC20连续处理褐飞虱6代后,FL种群褐飞虱对...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褐飞虱的研究现状
    1.2 烯啶虫胺的研究进展
    1.3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4 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2章 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对褐飞虱生物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对褐飞虱抗药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对褐飞虱体内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啶虫脒对西方蜜蜂蜂王培育质量的影响[J]. 史晶亮,江武军,颜伟玉,吴小波.  昆虫学报. 2019(11)
[2]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J]. 李春凤,龚德平,蔡美仲,龚文柳.  现代农业研究. 2019(09)
[3]新烟碱类及其他稻田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药效评价[J]. 何佳春,李波,谢茂成,赖凤香,胡国文,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5)
[4]氟啶虫胺腈与茚虫威对褐飞虱的协同作用[J]. 蔡永凤,肖彩云,吴帅,郑茂彬,李明,李荣玉.  热带生物学报. 2019(03)
[5]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及其开发[J]. 谭海军.  世界农药. 2019(04)
[6]诱导水稻抗褐飞虱的化学激发子筛选[J]. 周鹏勇,李承哲,王昕珏,傅文婕,吴妤婷,娄永根.  昆虫学报. 2019(08)
[7]2017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监测[J]. 任志杰,龚培盼,徐鹏飞,王越,李文浩,乐伟,万虎,李建洪.  农药学学报. 2020(01)
[8]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电镜观察[J]. 张珏锋,陈建明,李芳,钟海英,吴鸿.  浙江农业学报. 2019(08)
[9]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J]. 闵香菊.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4)
[10]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应用技术研究[J]. 张国,于居龙,庄义庆,姚克兵,方继朝,郭慧芳,赵来成,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19(04)

博士论文
[1]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廖逊.华中农业大学 2019
[2]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张小磊.华中农业大学 2016
[3]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温玉丛.南京农业大学 2009
[4]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褐飞虱再猖獗生理机制[D]. 印建莉.扬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D]. 张凯伦.山东农业大学 2019
[2]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生化机制研究[D]. 慕希超.南京农业大学 2017
[3]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评估[D]. 余华洋.南京农业大学 2015
[4]抗倒伏和抗稻瘟病或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的创建[D]. 王笑见.华中农业大学 2014
[5]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杨霞.扬州大学 2013
[6]烯啶虫胺环境行为研究[D]. 张传琪.南京农业大学 2011
[7]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龚佑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210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10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