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叶斑病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菌的筛选

发布时间:2021-06-08 07:11
  引起藜麦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由于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无明显区别。本研究旨在明确引起林芝市藜麦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生物防治方法,为今后藜麦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林芝市具典型叶斑症状的藜麦发病叶片为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分离获得4个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明确其中3株菌归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但分属于不同的种,另一株为韦斯特壳属(Westerdykella),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引起林芝市藜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 alternata);选用5株生防芽孢杆菌,通过五点对峙培养法对分离获得的4株菌进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C-01、C-02和C-05对3株链格孢属的菌株有显著的拮抗效果。 

【文章来源】:高原农业. 2020,4(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藜麦叶斑病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菌的筛选


田间发病症状

症状,植株,叶斑病,病斑


将分离获得的4株病原菌(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7 d后观察发现:无伤接种均无病斑产生,在有伤接种的盆栽中只有接种LMYB-2的盆栽出现类似田间症状的病斑(图2),对产生叶斑病的叶片进行重新分离、镜检,发现其与初期分离到的菌株形态特征相同,分生孢子大小相同,可以确定引起林芝市藜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LMYB-2。3.3 致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形态图,菌株,形态,菌丝


LMYB-2菌株菌株培养5 d时呈灰绿色,培养至15 d时呈墨绿色色,其菌落疏松呈环形,气生菌丝多(图3 a),分生孢子为单,形状其多呈梨形、少数梭形,其横隔膜1~7个,少数分生孢子具1~4个纵(斜)隔膜,分生孢子(14.8~56.8)μm×(7.0~13.3)μm,喙长(6.2~29.6)μm×(2.1~4.3)μm(图3 b),其菌丝为有隔菌丝,多呈直角分支,少数为锐角分支,菌丝宽度为1.8~6.6μm(图3 c)。其形态和大小与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中细链格孢描述相似,初步鉴定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18]。3.4 病原菌分子学鉴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芪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盆栽防效试验[J]. 赵晓霞,牛世全,文娜,苏锋锋.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9)
[2]不同杀菌剂防治藜麦钉胞叶斑病试验研究初报[J]. 张金良,郭书辰,梅丽,白文军,王建泉,张海明,袁志强.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2)
[3]藜麦尾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J]. 殷辉,周建波,吕红,常芳娟,秦楠,翟世玉,邢鲲,赵飞,赵晓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9(03)
[4]山西藜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郭建芳,武小平,丁健.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1)
[5]中国藜麦产业现状[J]. 任贵兴,杨修仕,么杨.  作物杂志. 2015(05)
[6]一株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黑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岳海梅,庄华,巩文峰,旺姆,旦巴,赵玉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3)
[7]白菜黑斑病菌拮抗细菌LBC-2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田间防效[J]. 王全,李术娜,王树香,李红亚,朱宝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1)
[8]甘肃省羌活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J]. 王艳,陈秀蓉,杜弢,薛莉,晋玲.  中国中药杂志. 2009(15)
[9]“粮中瑰宝”——藜米[J]. 王新国.  农家参谋. 2007(10)
[10]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识别与防治[J]. 李明远.  当代蔬菜. 2004(10)

硕士论文
[1]藜麦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防治[D]. 段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2]山西藜麦病害发生种类及黑秆病病原的研究[D]. 贺健元.山西农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17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17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