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R1813的稻瘟
发布时间:2021-06-09 16:15
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三种病虫害,在病虫害流行年份,会严重的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而水稻作为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其产量的损失不仅带来粮食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病虫害的防治还会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R1813是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高产、抗倒、迟熟的恢复系,以R1813为父本,已经选配出一批组合通过审定。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表型选择,通过杂交和回交,将MD12086-41携带的将抗稻瘟病基因Pi9、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导入到R1813的背景中,期望选育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明显提高,但表型与R1813相似的改良株系,为后续的育种提供中间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R18134/MD12086-41”的后代中,通过分子标记和表型选择,选育出携带Bph14、Bph15、Pi9和Xa23基因的株系7个,株系号是ST15005-1-280、ST15005-1-284、ST15005-1-8-9、ST15005-1-106-9、ST15005-1-318-1、ST15005-1-318-4和ST1500...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育成株系抗性基因Pi9、Xa23、Bph14和Bph15的PCR检测结果
3.2.1 育成株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2017 年夏季在武汉对双亲及育成株系进行苗期的褐飞虱抗性鉴定,以感虫品种 TN1 和抗虫品种 B5 作为对照。抗性鉴定的结果见图 2 和表 14。受体亲本 R1813 和感虫对照 TN1 抗性分数均达到 9,表现高感,抗虫对照 B5 抗性分数为 1,表现高抗,供体亲本MD12086-41 抗性分数为 3,达到抗级。育成株系 ST15005-1-206、ST15005-1-280、ST15005-1-8-9 和 ST15005-1-318-14 的抗性分数在 3 左右,表现抗级;育成株系 ST15005-1-106-9、ST15005-1-318-1 和 ST15005-1-318-4 的抗性分数在 5左右,表现中抗;育成株系 ST15005-1-284 的抗性分数在 7 左右,表现中感,实验中该材料的三个重复分布较为紧密,且该材料及其周边部分材料由于接虫量过多,导致此部分材料叶片发黄、枯萎加速,从而使得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总的来说除 ST15005-1-284 之外,所育成的株系对褐飞虱均有较强的抗性,表现抗或中抗,相比受体亲本而言,有效改良了该材料的褐飞虱抗性。
图 3 部分携带杂合基因型组合材料的褐飞虱抗性表现Fig. 3 The results of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partial combinations with heterozygousgenotypes against brown planthopp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分子机制及其育种应用[J]. 袁熹,李大勇,宋凤鸣.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8)
[2]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J]. 苟红敏,何剑,闫健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3)
[3]水稻抗稻瘟病广谱基因型鉴定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型研究[J]. 吴宪,Kim Dongrun,刘晓梅,王继春,王东元,朱峰,任金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4]水稻抗病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J]. 张海涛,王石平. 生命科学. 2016(10)
[5]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慧,严志,陈金节,周桂香,方玉,王林,黄艳玲,张从合,张云虎,陈琳. 杂交水稻. 2016(04)
[6]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研究进展[J]. 杨阳,刘二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1)
[7]水稻杂糯间作栽培防治稻瘟病的效果[J]. 胡汉升,宁万光,徐畅,余开会,史洪中,刘红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4)
[8]武昌地区稻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J]. 吕亮,陈其志,张舒,常向前,杨小林,袁斌. 华中昆虫研究. 2014(00)
[9]湖北稻瘟病病菌种群鉴定与分析[J]. 吴尧,吴双清,王林,揭春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1)
[10]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杨宝灵,邵艳龙,何伟,刘丽,赵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3)
博士论文
[1]褐飞虱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D]. 薛建.浙江大学 2015
[2]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精细定位及转录组分析[D]. 律文堂.武汉大学 2014
[3]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及其无毒因子与水稻抗病基因的分子互作研究[D]. 张晓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图位克隆[D]. 王春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D]. 周亦红.南京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20905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育成株系抗性基因Pi9、Xa23、Bph14和Bph15的PCR检测结果
3.2.1 育成株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2017 年夏季在武汉对双亲及育成株系进行苗期的褐飞虱抗性鉴定,以感虫品种 TN1 和抗虫品种 B5 作为对照。抗性鉴定的结果见图 2 和表 14。受体亲本 R1813 和感虫对照 TN1 抗性分数均达到 9,表现高感,抗虫对照 B5 抗性分数为 1,表现高抗,供体亲本MD12086-41 抗性分数为 3,达到抗级。育成株系 ST15005-1-206、ST15005-1-280、ST15005-1-8-9 和 ST15005-1-318-14 的抗性分数在 3 左右,表现抗级;育成株系 ST15005-1-106-9、ST15005-1-318-1 和 ST15005-1-318-4 的抗性分数在 5左右,表现中抗;育成株系 ST15005-1-284 的抗性分数在 7 左右,表现中感,实验中该材料的三个重复分布较为紧密,且该材料及其周边部分材料由于接虫量过多,导致此部分材料叶片发黄、枯萎加速,从而使得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总的来说除 ST15005-1-284 之外,所育成的株系对褐飞虱均有较强的抗性,表现抗或中抗,相比受体亲本而言,有效改良了该材料的褐飞虱抗性。
图 3 部分携带杂合基因型组合材料的褐飞虱抗性表现Fig. 3 The results of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partial combinations with heterozygousgenotypes against brown planthopp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分子机制及其育种应用[J]. 袁熹,李大勇,宋凤鸣.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8)
[2]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J]. 苟红敏,何剑,闫健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3)
[3]水稻抗稻瘟病广谱基因型鉴定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型研究[J]. 吴宪,Kim Dongrun,刘晓梅,王继春,王东元,朱峰,任金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4]水稻抗病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J]. 张海涛,王石平. 生命科学. 2016(10)
[5]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慧,严志,陈金节,周桂香,方玉,王林,黄艳玲,张从合,张云虎,陈琳. 杂交水稻. 2016(04)
[6]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研究进展[J]. 杨阳,刘二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1)
[7]水稻杂糯间作栽培防治稻瘟病的效果[J]. 胡汉升,宁万光,徐畅,余开会,史洪中,刘红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4)
[8]武昌地区稻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J]. 吕亮,陈其志,张舒,常向前,杨小林,袁斌. 华中昆虫研究. 2014(00)
[9]湖北稻瘟病病菌种群鉴定与分析[J]. 吴尧,吴双清,王林,揭春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1)
[10]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杨宝灵,邵艳龙,何伟,刘丽,赵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3)
博士论文
[1]褐飞虱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D]. 薛建.浙江大学 2015
[2]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精细定位及转录组分析[D]. 律文堂.武汉大学 2014
[3]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及其无毒因子与水稻抗病基因的分子互作研究[D]. 张晓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图位克隆[D]. 王春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D]. 周亦红.南京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20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209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