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基于气象因子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

发布时间:2021-06-10 07:41
  本文通过分析气象因素对小麦赤霉病发病率的影响,针对中国中部安徽、湖北两省10个地区近10年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与天气数据,提出了两组新的赤霉病预测模型,以期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第一章,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背景知识,国内外预测模型研究进展以及本文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方法.第二章,针对安徽、湖北两省10个地区近10年小麦赤霉病数据以及天气数据,在扬花期(4月1日)前后两月这段时期内,建立了含有气象因子交叉项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温度、降雨量以及风速3个气象因子与赤霉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有效的预测赤霉病的流行趋势.第三章,针对安徽、湖北两省6个地区3到10年不等的小麦赤霉病数据以及天气数据,在6个地区各自扬花期前后2月这段时期内,建立了含有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当温度大于26℃小于9℃时对赤霉病的发生起抑制作用,以及持续的降雨与相对较高的湿度是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验证,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赤霉病的发展趋势.第四章,简要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工作,着重介绍了模型的实际意义,并对本文工作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中部基于气象因子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


图1?2000-2015年中国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统计??

对比图,小麦赤霉病,荆州市,预测值


16?????生率的预测值,通过计算得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均方差MSE=5.54/10=0.554/可以说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对比散点图见(图2.2?).??4.5?????????????棚44^41??0????-L?????????1?2?3?4?5?6?7?8?9?10?11??2001-2010年?实际1直+翻丨1值??图2.2?2001-2010年荆州市小麦赤霉病观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图??§2.4小结??本章中我们生成了以开花期一段时期内温度,降雨量,风速以及它们的交义项为自变量,??以小麦赤霉病发生率为因变量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模型的结果表明,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的含有??气象因子交叉项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经过验证能够很好地预测中国中部地区的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对我国中部安徽、湖北地区防治赤霉病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提高食??品安全度.??与其它文献预测相一致,我们所观测到的温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风速也可能成为该病害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子囊孢子的成熟芷值小麦的开花期,而其会借助气流、风雨传播,从而扩大赤霉??病的感病区域及其严重程度,另一方面风速的大小会影响田间小麦的湿度,降低赤霉病发病??的严重程度.??文章中由于10个地区中只有6个地区收集了各自的开花期

小麦赤霉病,线性拟合,发生率,小麦


图3.1?小麦赤霉病发生率尺与疾病指数的线性拟合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J]. 巫丽君,陈翔,魏爱明,潘建梅,陈烨,王秀琴.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9)
[2]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探讨[J]. 张建明.  中国植保导刊. 2012(01)
[3]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损失估计模型[J]. 井金学,商鸿生,张文军.  植物保护学报. 1999(04)
[4]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及产量损失研究[J]. 黄春艳,朱传楹,张增敏,郭梅,张匀华.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9(02)
[5]1997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分析与防治措施[J]. 刘述英.  四川农业科技. 1997(06)
[6]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余卫东.  农业科技通讯. 1997(03)
[7]抗病小麦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毒及产物的生物活性[J]. 姚泉洪,刘宗镇,曾以申.  真菌学报. 1996(01)
[8]黑龙江省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预测方法[J]. 左豫虎,郑莲枝,张匀华,刘惕若,彭驰,张运权,史翠萍,许群洲,潘春彦.  植物保护学报. 1995(04)
[9]中国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禾谷镰刀菌产毒素能力的研究[J]. 王裕中,J.D.米勒.  真菌学报. 1994(03)
[10]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J]. 王雅平,吴兆苏,刘伊强.  作物学报. 1994(03)

硕士论文
[1]关中小麦赤霉病的监测与预警[D]. 崔章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21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21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