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

发布时间:2021-06-20 17:52
  桃蚜是我国农作物上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难防治的农业害虫之一,可侵染寄主多达400余种,且在设施作物上可以取食任何植株,还可引发煤污病,传播植物病毒病,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优势品种的单一种植,高密度连作等耕作环境的恶化,以及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桃蚜的为害逐年严重。本文通过在秦岭原始森林中采集僵死昆虫,并从中分离筛选出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并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对温室桃蚜的药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研究从陕西省秦岭深山原始森林土壤中采集到僵死虫101只,包括昆虫纲Insecta、倍足纲Diplopoda、唇足纲Chilopoda和蛛形纲Arachnoidea等4个纲9个目,其中有5个目属于昆虫纲Insecta。通过分离与纯化共获得真菌菌株50株,初步编号为菌株1-50。其中,从昆虫纲Insecta昆虫中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为44株,占菌株总数的88%。利用实验室未施药小白菜上的桃蚜对供试菌株进行了致病性初步筛选,获得对桃蚜具有侵染性的菌株45株,从中筛选出累计死亡率和僵虫率均达到30%以上的菌株10株,通过对其进...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


BQ-63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

电泳图,电泳图,菌株


A B图 3-3 菌株 BQ-63 扩增电泳图(注:M:DL2000Marker,1:BQ-63 菌株 PCR 产物)S 1/NS 6 对 BQ-63 菌株扩增电泳图;B: 引物 ITS1/ITS4 对 BQ-63 菌株扩增电泳图Fig.3-3 BQ-63 strain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influnced(Note: M: DL2000 Marker, 1: BQ-63 strain PCR product)A: Strain BQ-63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influnced by NS 1/NS 6 ;B: Strain BQ-63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influnced by ITS 1/ITS 4 NS 1/NS 6 和 ITS 1/ITS 4 分别扩增菌株 BQ-63 的 18S rDNA 和 ITS-片段,PCR 产物由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测序,测序结果获得长度为 1300 bp 和 547 bp 的基因片段,将所得序列与 GenBank 中的 进行对比,比对结果均为球孢白僵菌 B. bassiana,同源性均达 99%以上。 rDNA 和ITS-rDNA序列片段在NCBI数据库中分别进行 BLAST 比对,enBank 中,获得登录号分别为 KU240022 和 KU240023。下载相关菌种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营养成分对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J]. 邹东霞,史国英,廖旺姣,蒋学建,吴耀军,蓝霞.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4)
[2]短翅蚜小蜂对桃蚜的取食和寄生功能反应[J]. 王圣印,牛雨佳,唐睿,梁宁宁,刘同先.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2)
[3]玉米根际土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分离与鉴定[J]. 陈方新,梅玉云,张强,齐永霞,丁婷.  核农学报. 2016(01)
[4]三种生物源农药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 乔岩,董杰,王品舒,岳瑾,张保常,张金良,袁志强,杨建国.  生物技术进展. 2015(06)
[5]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 张兴,马志卿,冯俊涛,吴华,韩立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5)
[6]我国桃蚜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钟锋.  世界农药. 2015(04)
[7]防治蓟马的球孢白僵菌SDDZ-9菌株液体发酵工艺优化[J]. 张璐璐,吴圣勇,王帅宇,李娟,雷仲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5)
[8]释放异色瓢虫对北京温室甜椒和圆茄上桃蚜的控害效果[J]. 李姝,王甦,赵静,杨丽文,高希武,张帆.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6)
[9]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J]. 孟豪,田晶,付淑慧,刁红亮,马瑞燕.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6)
[10]球孢白僵菌液体生长营养和培养条件优化[J]. 张亚平,吴圣勇,王海鸿,雷仲仁.  植物保护. 2014(06)

硕士论文
[1]病原物白僵菌对油松毛虫致病性研究[D]. 牛宇.山西大学 2005
[2]绿僵菌培养及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D]. 叶斌.福建农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9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39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